然后就到了主角登場,主角母親勤苦勞作,供孩子們讀書識字,孩子們也終不負母親所望,一朝高中。
然而此時就來了矛盾點,主角辛苦讀書時已經娶了妻子。他如今高中,家中的妻子卻是坐臥不安。心想他是否也會像他父親一樣拋去糟糠之妻,另娶嬌娘。
觀眾們也為著他的妻子擔憂,然而主角終是沒有辜負妻子。他如他父親當年一樣騎著高頭大馬啊,胸前戴著艷紅奪目的紅花,但卻與他的父親完全不一樣的做法。
他把母親和妻子一起接去了享福,與妻子恩愛一生。
大團圓結局,但以上雖然是戲文的主線,卻是占比不多。
戲文大多描述的是主角的所見所聞,比如母親身為女子卻承擔家里大梁的艱難,以及母親不畏艱難的為母則剛。
再比如主角趕考時候的所見所聞,賣兒賣女的家庭,辛苦勞作的農民,汲汲鉆營的鎮民。最后主角當了官,治理百姓,讓百姓吃飽穿暖,再不用賣兒賣女,再不用撿爛水果為生。
聽完了戲,大家除了對主角家里發生情感的感概,還有那些寫到了自己生活的共鳴,以及對能有主角那樣一個父母官的期待。
戲文很快火了起來,一路往北,燒往京城去了。
然而李中秀卻又無精打采了起來。
李思很敏銳的覺察到他戲文里的一個細小變化,即主角有了一個和他舉案齊眉的妻子。
所以這是害了相思病
“呀,李娘子,”要雪家的往李家院子過來,一見李思就喜笑顏開的跟中了什么大獎似的,晃著手里的一雙鞋給李思看,“你看看,這鞋做的多細致啊。”
說著已經來到近前,把那雙鞋塞到了李思手里,“看看、看看,鞋底納的厚實又結實的,穿兩三年都不會壞。”
今天要雪家的熱情太過,李思倒不敢接下這鞋了。而且這鞋一看就是男士的,她不會是還想著撮合她娘家侄女和李中秀吧。
見李思不愿意接,要雪家的也就直話直說了,眼睛看了眼院子里沒人,聲音不像剛才那般大吵大嚷的,“中秀去鎮里上工了吧”
“是啊,一大早就走了。”李思隨意的回答,知她果然主意在李中秀身上。
要雪家的便把聲音又低了低,“這雙鞋本來是我央我侄女做給我家那口子的,這不給錯了尺寸,做的小了。我那口子也穿不上,我看著跟你家中秀的腳差不多,這不拿來給你中秀穿。”
說著就把那鞋往李思懷里塞,還說道“李娘子啊,我侄女可是心靈手巧的很吶,人長的也漂亮,我看跟你家中秀正合適呢。”
李中秀長相上佳,又是讀書人,說話走路都帶著股子儒雅。雖然有點瘋吧,但也只是把自己當成了狀元,又不影響做工掙錢,大不了哄著他點就是了。
像他這樣的條件,只要不在意這點瘋病就算的上頂好的了。
李思不會插手三兄弟的感情,再者雖然李家三兄弟現在不是那種拋棄糟糠之妻的人,但將來呢。有李思的引導,將來這三人必定都不凡,到了那時他們是否還是如今的初心。
還有一點,就李中秀這情況來看,他已經是心有所屬了,李思就更不能替他做主了,只好好聲推辭了要雪家的。
要雪家的頗為遺憾的嘆了口氣,回到自家后便也只能再次嘆了口氣,“我看李娘子那意思,他們家老二已經有了看上的人。他整天在鎮里上工,說不定看上的是人家鎮里的姑娘,咱們啊別想了。”
聽此,女孩兒便暗暗的松了口氣。她本就不想來這一趟,這下對方不同意,她倒是放心了下來。
“姑姑,那我就先回去了,家里還有些帕子要繡。”
女孩兒揣著那被還回來的一雙鞋,心中估量這雙鞋會不會合那個人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