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結果顯示,他倒是沒有什么腫瘤風險。但腸道的炎癥范圍很大——回盲部、升結腸近端、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腸壁增厚,代謝增高,考慮炎性病變。
這份診斷放在消化內科醫生桌上,再加上之前的腸鏡和活檢結果,丁輝國被正式診斷為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以消化道為發病區域的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對于這種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醫學界普遍認為這應該是包括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和腸道菌群失衡、免疫因素等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導致的。
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在腸道菌群的在參與下,腸道啟動了異常免疫應答并且最終引起免疫損傷和驗證過程。而由于患者免疫調節紊亂或者特異性抗原的持續刺激,這種免疫炎癥反應表現過度且難以自限。
換句話說,這可能是一個人在一次拉肚子之后所能發生的最嚴重的后果之一。
克羅恩病難以治愈,并且有終身復發的傾向。
確診之后,當地醫院給丁輝國開出了潑尼松50mg/d口服的治療方案,并且醫囑要求丁輝國在癥狀減輕后開始規律減量。三個月后的復查腸鏡顯示他的結腸潰瘍已經愈合。但在潑尼松減量到20mg/d的時候,丁輝國重新出現了腹瀉癥狀。
腹瀉癥狀出現兩個月后,醫生給對丁輝國進行了英夫利西單抗治療,前后一共治療四次,隨后復查顯示結腸潰瘍愈合。
而在復查結束后兩個月,丁輝國再次發熱。這一次,在CT檢查中提示他的右上肺葉尖段、下葉外基底段有條片影,同時左肺還有多發小結節。
通過T細胞斑點試驗陽性的檢查結果,當地醫院判斷丁輝國感染了肺結核。于是停止了對他的英夫利西單抗治療,轉而進行了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以及乙胺丁醇治療。隨后,他的發熱癥狀緩解。六個月后的腸鏡定期復查提示他的腸道潰瘍愈合。
九個月后,也就是去年十二月,丁輝國的腸鏡復查提示他的降結腸出現新發潰瘍,隨后醫生停止了他的抗結核治療。
按照一開始的計劃,他應該在今年一月份再做一次腸鏡檢查,并且判斷需不需要重新進行單抗或者激素治療。但由于疫情關系,這一次檢查被延期了一個多月。直到兩周前,他開始重新出現了腹瀉癥狀。這一次的腹瀉同時還有便血和關節疼痛伴隨。
長期治療但始終無效,這讓丁輝國非常痛苦。而就在他通過社區醫院準備開一點潑尼松口服片先扛一扛的時候,當地社區醫院通過聯網的病歷系統發現了丁輝國的克羅恩病史。社區醫生考慮到免疫治療和可能潛藏的結核感染風險,因此他們拒絕了開藥的請求,并且決定把丁輝國作為高優先級轉診對象,盡早讓他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