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桐樹便帶著眾人來到了礦洞。
這礦洞并非是桐樹第一次來了。
上次來的時候,就是桑天帶路的。
礦洞并非在山谷之中,而是在下山的半途之中。
在山體的一側,有一個龐大的洞口,而洞口朝內走,便是能夠挖出巖鹽的地方了。
山洞里面,空曠且干燥,但是在附近,卻并沒有水源的存在。
不過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在我們的腳下,其實遍布著很多的鹽礦。
隨著地殼的運動,無數的鹽礦都從地下翻了出來,裸露在了外面。
但是眾所周知,鹽是溶于水的。
所以那些裸露出來的鹽礦,經過雨水的沖刷,要不了多久,便會消失的無隱無蹤。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這個世界并不缺鹽,但內陸吃鹽卻非常的困難。
就像古代,生活在內陸的人要想吃鹽,除了大費周章運進來的天價海鹽外,剩下的方式,就是找到地下的鹽礦,然后打洞,將水注進去。
等到鹽礦溶于水后,再通過水泵將其抽出來進行提煉。
可以說,古時候,百分之八十的華夏人,吃的都是用這種方法弄出來的井鹽。
不過這里不一樣,這里的鹽,藏在山里面,并沒有暴露在雨水之下,所以才能夠得以保存。
當然了,據王偉猜測,其實這里的巖鹽也曾暴露在雨水之下。
而這個龐大的洞口,就是在雨水的沖刷之下融化形成的天然洞穴。
而在更里面的地方,水進不去,巖鹽自然就保存了下來。
很多人在聽到巖鹽這個詞后,都有種很堅硬,并且不溶于水的感覺。
其實這種感覺,是那個巖字所帶來的。
真正的巖鹽,并不堅硬,它只是更加遠古的時候,地下的海水凝固之后形成的鹽晶。
經過千百年的擠壓,才形成了巖石一樣的鹽塊。
本質上來說,巖鹽的絕大部分成分都是鹽,里面只存在少量的雜質。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絕大部分的巖鹽,都是能夠直接食用的。
和提煉后的鹽最大的區別,就是味道苦澀或者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臭味罷了。
巖洞里面,是個天然的避風港。
寬闊的空間,甚至足夠上百人生活在里面。
只可惜,這個提防雖然適合居住,但卻沒有水源,也沒有太多的植被。
相對于原先的山谷那古木叢生的樣子,這里可以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