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辦法,還要得益于族人們那強大的力量。
燒磚是對磚坯有著要求的。
磚坯里面的泥土,需要經過反復的捶打,使其變得更加瓷實,這樣在燒的過程中,磚坯才不容易斷裂。
在沒有機器打磚坯的情況下,一個人用模子,一天也只能打出來三四百塊磚坯。
當初打這一批磚坯的時候,族中出動了許多人,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才打完。
而在這段時間,王偉一直在思考提高磚坯產量的方法。
最終,還真的讓他想到了一個方法。
王偉七八歲的時候,煤氣還是個稀罕的東西,家家戶戶都是燒煤爐的。
煤球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煤球廠在那個年代是隨處可見的。
人們打煤球的時候,將原料粉碎之后,加入水和成泥狀。
然后用一個長得有些像氣筒一樣的蜂窩煤機將煤泥壓實,一個煤球便簡單的成型了。
最后把煤球擠在平地上,曬干之后,就能夠拿去出售了。
說白了,蜂窩煤機就是一個簡單的鐵質模子,將煤泥在模子里面壓成人們需要的形狀,然后倒出來就是一個煤球。
而磚坯機的理論也是一樣的。
將泥土壓在模子里面,壓瓷實之后,倒出來就可以了。
按照這個原理,王偉用村子里面剩下的鐵,打造了幾個手動的磚坯機。
幾個鐵棍,前端是一個四四方方的磚坯模子。
將泥土通過模子壓實之后,再推動連接鐵片的鐵棍,將磚坯倒出來,原理和手動的蜂窩煤機是一樣的。
這種辦法,王偉絕對不是第一個嘗試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是第一個成功的。
因為磚坯和蜂窩煤不一樣,磚坯比較硬,壓起來需要強大的力量,如果不能壓瓷實的話,進窯一燒,就會發生斷裂和鼓脹的。
雖然這個辦法很容易就能想得到,但是有那么大力量,僅憑雙手就能將泥土壓瓷實的人又有幾個呢。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磚坯機沒有出現之前,磚窯的產量始終提不上來。
可是在這里就不一樣了,別說臂上能跑馬,拳上能站人的桐樹了。
村子里面隨便找個男人,就能一下將磚坯壓瓷實。
他們的力量,比起地球上的人來說,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所以,在機械化沒有普及之前,磚坯產量提不上來的問題,在這個世界,完全就不是問題。
磚塊清理出來之后,松葉便在王偉指定的地方帶著人開始挖爐膛建地基了。
可以想象得是,最近幾年的時間,族人對于磚瓦的需求,絕對是非常龐大的。
所以磚窯的數量,在這幾年肯定也是很多。
為了避免讓磚窯對村子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磚窯的選址,不僅要接近水源方便取水,更是要建在距離村子稍遠的地方。
而王偉,在松葉帶著人為磚窯的建設而忙碌的時候,他也帶著桐樹和二十名新軍,拿著武器,推車板車,朝著東面的大山走去了。
磚的確是燒出來了,但不是說光有磚,就能建造出來磚窯,蓋出來房子的。
在水泥暫時弄不出來的情況下,是需要用別的東西來取代的。
而最為方便取材,制作工藝最加簡單的石灰,就暫時的成了水泥的取代物。
而石灰的燒制材料有很多,最為常見的,就是貝殼和石頭了。
村子下面的大湖中,肯定有不少的貝殼,但是那邊聚集的野獸太多,如果貿然去取材的話,實在是太過危險。
所以,王偉便將目光,放在了東面的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