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信,那看上去綿延到看不到盡頭的大山里面,連一兩處露天鐵礦都找不到。
當第二波種植的劍麻草開始發芽的時候,漚麻池中的劍麻草,也終于漚好了。
這一批的劍麻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制作麻繩,然后編網的。
而麻繩的制作工序并不復雜也不困難,甚至前期原材料的處理方式,和制作草紙差不多。
麻繩的制作,無非就是將劍麻草中的植物纖維錘煉出來,然后擰在一塊,成為繩束。
其實像劍麻草這種植物,曬干之后搓起來都能成繩。
但是這樣的繩子,容易松散,泡水之后如果不能夠及時暴曬的話,很容易發生朽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偉才需要將它們加工成更加結實耐用的麻繩。
錘煉之后,除了留下有用的植物纖維外,剩下的殘渣,培育一下就能培成熟肥了。
想要靠人工來搓麻繩的話,雖然不是不行,但是那耗費的人力非常大,最后的結果也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王偉便借助系統學習的麻繩的制作工藝,將搓繩機給制作出來了。
搓繩機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工作原理是非常簡單的。
無非是借助旋轉的扭力,將纖細的植物纖維纏結在一塊,形成繩狀。
這樣簡易的搓繩機,無非就是一個框架,一個輪子外加上一個用來傳輸劍麻草的細竹筒。
搓繩機需要兩個人配合使用,一個專門順著竹筒填原料。
而另外一個,則是不斷的轉動輪子,為繩索提供扭力。
學會搓繩機的制作之后,王偉看著浪費的震驚點數有些欲哭無淚。
這么簡單的玩意,看一遍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只可惜在地球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否則的話,絕對不需要浪費系統點數的。
有了搓繩機,麻繩制作的速度飛快。
而劍麻草制作出來的麻繩,也是非常結實的。
三根小孩手指頭粗細的麻繩并在一塊,桐樹和松果兩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氣都沒能將其拉斷。
看到自己制作出來的麻繩有著如此的強度,王偉也是滿意的笑了起來。
等到麻繩制作出來后,族人們就開始跟著王偉學習編制漁網了。
漁網在地球的鄉村,是一種很常見的東西。
這玩意看上去非常的簡單,但是沒有學過的,想要摸索出來的話還真的需要一點時間。
王偉摸索著編制了兩天之后,終于失去了耐心,又花了一萬點震驚點數,學習了漁網的編制方法。
學會之后,他才發現,又是一個隔行如隔山的簡單東西,如果自己有點耐心的話,很快說不定就能將漁網弄出來。
只不過,學都學了,這個時候,后悔震驚點數也要不回來了,所以只能隨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