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已經在大鵬里面培育出來了第四代的種子了。
這第五代,需要種植的田地變成了數十畝,華城哪怕現在有兩座玻璃廠,也不可能供應的上如此多的地方搭建大棚。
所以這些棉花,被拿了出來放在外面進行種植。
等到這批棉花再成熟后,華城里面,有一批人,就可以換上棉布制作的衣服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那個時候,再也不用擔心棉花的種子不夠了。
華城在天氣入冬的時候,人口總算是突破了五萬大關。
而這個時候,華城種植的青稞,也開始收割了。
以前,華城里面只有高層才能享用的青稞,現在變得隨處可見。
糧鋪和城中的小商店中,到處都有這些東西賣。
有的店鋪,賣的是收割后曬好的青稞籽,還有的店鋪賣的是磨好的青稞面。
相比之下,自然是青稞面更加值錢也更加好賣。
對于這種能夠制作面條,可以包餃子,甚至還能夠長時間儲存的食物,族人表現的非常喜歡。
不少人都愿意買回家去當做儲備的糧食。
現在,華城隨著人口的增加,食堂的數量,反而從以前的二十多個,減少到了十幾個。
越來越多的族人,喜歡在街上購買食物,帶回家去自己煮著吃。
畢竟,一次性購買的鍋碗瓢盆和爐子,外加每個月也用不了多少的蜂窩煤,再加上價格相對低廉的未經過烹飪的食物,一個月算下來的話,要比去食堂吃飯,能省十好幾塊錢呢。
這個賬,是個人都會算。
所以,有條件的,在房子里面煮飯吃。
沒那個條件啊的,就和別人搭伙,一塊做飯吃,這樣一來,省的錢甚至更少。
現在,食堂那邊,只有剛來華城沒多久,還什么都不懂的,連普通話都不會說,天天說蠻語,被內城人稱之為蠻子的人才會去食堂吃飯。
因為青稞面的暢銷,造成了磨面的石磨供不應求。
城里面的石匠,在這個秋冬交替的季節,忙得天天都是滿頭大汗,如同三伏天一樣。
石磨在村子里面供不應求,價格甚至都已經翻倍了,還有許多人愿意去購買。
有的石匠一口氣招了十幾名學徒還是不夠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這些石匠,幾乎都掙了一間平房的錢。
整個華城,并沒有因為人數的快速增長而變得混亂不抗。
當六部的職責越發的明確,華城的管理反而越來越簡單。
食物充足,華族的擴張急需要大量的人口,所以新增的人口根本不會發生滯留,適應了華城的生活,便會找到屬于他們自己謀生的道路。
而且食物充足,又沒有天災**,所以整個華族,都在飛速發展之中的。
這種速度,甚至就連新中國剛成立的那段時間都比不了的。
而就在華城飛速發展的時候,風暴之海中,三艘巨型的戰艦緩緩的駛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