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現在還未普及到普通族人的家庭里面,但是按照華城發展的速度,電的普及也要不了多久了。
就連華城的中心廣場,也都開始了重建。
四根十幾人合抱的柱狀水泥建筑被豎了起來,據說上面要修建信號塔。
王四五每天都會跑到廣場來催促進度,他告訴族人,如果信號塔建立起來了,整個華城,甚至以華城為中心,方圓百里的范圍內,人們都能做到隨時通話。
對于信號塔,普通的族人還比較陌生,但是華族的管理層卻早就一清二楚了。
早在去年,一些小鐵盒子就從華城送往了華城周邊的村鎮。
這些小鐵盒子里面裝有電池,打開有一個按鍵非常多的東西,王偉稱它為鍵盤。
而且還有一個如同鍋蓋一樣的信號收集器,二十里的范圍內,只要是同一頻道的信號,這些鐵盒子都能收集的到,正是因為這東西,讓整個華族的聯系變得非常的緊密。
而現在,巨型信號塔的建立,更是將二十里內的單項聯系傳遞到百里以外。
而且有了信號塔,王四五說那鐵盒子就能縮小到巴掌大小,到時候,不僅華族高層能夠用這玩意相互聯系傳達命令,就連普通的族人也能通過這個在百里之外說話交流。
華族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的產物。
小到螺絲釘,大到一些鋼板或者鋼材,中間一些各種型號各種樣式的工具,材料等等東西,都需要人來制作。
有需求就自然有市場,當華族的需求到達一個程度后,一些小型的工廠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最多的一個月,各種各樣的工廠資格證足足下發了九百六十多個,而這還只是檢測合格,排放達標的,那些申請證件沒有通過被責令整改的工廠更是多如牛毛。
工廠增加的數量并沒有夸大,畢竟一件商品,往往需要好幾個不同的工廠相互協作才能生產出來。
就拿最簡單的塑料打火機為例子。
塑料外殼,金屬配件,火油還有火石,最起碼也得四家工廠才能配合生產出來。
一般的工廠,通常只有十幾個人。
但是一旦投入生產,人們就會發現,這點人手根本就不夠用。
在市場上收材料的,送貨配貨的,對外聯系的,外加上車間的生產工人,根本就忙不過來。
而生產出來的商品,不論是什么東西,只要拿到市場上去,就能被一搶而空。
在這個時代,和地球上那改革開放的時代有許多的相同。
相同的地方就在于,掙錢實在是太容易了,而且整個市場上面的東西都做不完,根本沒有什么競爭。
而不同的是,華族的人口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市場上的人工足足翻了一倍。
盡管如此,所有的工廠還都招不足人。
甚至有的工廠,廠房已經擴建了,工具也都添置了,卻苦于無人工作而空置。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利益的驅使下,族人們自發的外出,尋找人口對華城形成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