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賈氏禁不住打了個寒顫,可坐在草芭上的身子并沒有動彈;眼睛時不時地向東邊的街口張望。
周賈氏估算女兒家斷了頓,兩個外孫秦源、英蓮餓得受不了準會來“看她”。
三天前周賈氏烙了一錠子高粱面餅,說是高粱面多一半是麥面;給廚房擱了些,又自己臥室的炕席底下藏了幾塊;等候女兒秦周氏和兩個小外孫來。
今日是第三天,周賈氏一大早便拎著草芭坐在大門口等待。
寒冬臘月一個老人坐在料峭的寒風中有點耐人尋味,可是一想到她心中牽掛的孫子便就可以理解。
周賈氏70歲,花白的頭發綰成一個髻盤在腦后;上面用只黑帕子包著。
上身是左襟右衽的棉長袍,下身是粗布綁腿寬松褲;兩只棒槌腳比女兒秦周氏的小腳要大一些。
周賈氏生于清朝纏小腳似乎不難理解,女兒秦周氏是民國15年人腳纏得比她還小就有點難能理喻。
但這其中的苦楚只有周賈氏自己知道。
周賈氏的娘家也是羅鎮人,從小家里窮要下地勞動;腳便沒有好好纏,落了一個棒槌腳。
棒槌腳周賈氏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沒有人登門求婚,要說她的長相還算齊整;就是因為一雙棒槌腳被人嫌棄。
無可奈何,只好嫁給隔一條馬路的周家二婚男周拳客。
周賈氏不想讓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嫁不出去,三歲就強行給她纏足;女兒才沒有像她一樣落個棒槌腳。
秦源對娘和外婆的小腳一大一小很感興趣,一直想看看娘的小腳什么樣兒。
有幾次娘虛掩著門在屋子里洗腳,秦源冷不丁推開來闖進去覷看;娘嚇得慌忙用手中的帕子將小腳蓋起來不給秦源看。
但秦源有辦法,有一次娘洗腳時他藏在炕倉里終于看清。
秦源當時就流淚了——娘的兩只小腳纏得仿佛小蘿卜,每只腳上只有大拇指沒有損傷;其它四根腳趾頭全被扭屈變形壓在腳底下,走路時得用四根腳趾頭支撐著。
秦源哭得“唏噓唏噓”,他不明白娘的腳被扭曲成這樣子是如何走路的;娘不僅要干家務,還得上地干活。
娘聽見秦源的哭聲,才發現他藏在炕倉里面;將他拽出來。
秦源淚眼汪汪問:“娘你為什么要纏腳?”
娘不回避秦源,抹著淚水道:“不纏腳的女人嫁不出去……”
東邊街口沒有出現小外孫的身影,兒媳婦淡素領著兩個抱娃的女人向家里走來。
淡素是醫導,在集市上發現抱娃的女子和男子不知道家門;便就領回來。
兩個女人一個叫牛咪咪,一個叫馬丹丹;從湋河北岸走了四五十里路趕到羅鎮給孩子瞧病。
牛咪咪的兒子牛娃面黃肌瘦,四歲多小得像只貓娃;馬丹丹的女兒寧寧五歲了也是面黃肌瘦,比貓娃大一點像只狗娃。
周賈氏看見淡素領回患兒,招呼牛咪咪、馬丹丹上屋里來。
牛咪咪、馬丹丹三腳并作兩步走進周家老宅,周賈氏把兩人招呼到上套的房里。
牛咪咪、馬丹丹在堂屋里坐下來,周賈氏正要詢問孩子疾病,院子響起秦源的聲音:“外婆,我和娘還有英蓮姐來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