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證據面前,鄭新立交代的很痛快,然而并沒有給人驚喜,因為莊蘭蘭還是沒救回來。
據鄭新立所講,他出獄后在開店做生意,但是生意難做,很快虧空,他就想起了在KTV幾次碰到的莊蘭蘭,覺得這種地方工作的女人,手頭應該有錢。
于是專門選擇了一個監控死角路段,誘騙莊蘭蘭上了車。
在出租屋,鄭新立好不容易逼問出莊蘭蘭的銀行卡密碼,結果去取錢的時候發現,卡上只有幾百塊錢存款!
鄭新立惱羞成怒,將莊蘭蘭殺害后拋尸大海。
現實不同于電視劇,總可以在最后一分鐘上演絕地大反轉,案子雖破了,結局卻并不總會令人開心。
所以刑警要學會自我調節,不然遲早出心理問題。
沒有什么慶功宴,都是日常工作,而且也確實沒臉慶功,畢竟人都沒救回來,破案后各回各家。
閔學雙手枕頭,躺在床上,音響中放著鋼琴曲,腦袋放空,盡量什么都不去想。
音樂確實可以撫慰人的心靈,但并不是總有用。
此刻,閔學腦海中仍舊不受控制的在思考,人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去犯罪?
貪婪?為生活所迫?緊張刺激?
這可能是一個亙古難題,答案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自從寫了兩本犯罪類型小說后,閔學就對犯罪心理學有了足夠的興趣,閑暇時利用碎片時間,也看過數本專業書籍。
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
“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過暑假!”
這話也側面說明了,如果一個學霸肯花時間撲在一件事情上,效果是驚人的。
雖然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但閔學的犯罪心理學基礎知識儲備,已經可以比擬專業畢業生。
閔學有想寫一本犯罪心理學分析的沖動,但現階段他的段位遠遠不夠,著書立說,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閔學決定繼續從小說入手,思路已經有了,以犯罪心理為綱,就根據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改編,涉案地名人名均用化名,來寫一部刑事偵緝小說。
正在偵辦的案件涉及機密當然不能寫,但已經偵破的案件顯然不受此制約。
叫什么名字好呢?
閔學想了想,既然決定以犯罪心理為主線貫穿全文,那么就叫《犯罪心理》好了。
簡單明了,直抒胸臆!
似乎和上本書《心理罪》有些雷同?
閔學沒太在意,畢竟這才是閔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刑偵小說。
而且想多了也沒用,打開word就是干!
閔學開始梳理大綱,這并非一日之功,而且現階段他親歷的案件也沒幾個,所以這本書離完成可能還要很久很久。
當然,可以學習《白夜追兇》,不著急,咱分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