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頭什么曲子?好像沒聽過啊?”
“不知道,可能是為這部紀錄片專門創作的吧,畢竟是在央視一套播放的,逼格自然不能低了。”
“這歌好,很帶感!”
“咱能有點文化不?你應該這么形容,該曲旋律動人正氣、歌詞真摯樸實,充滿愛國主義精神...”
“打住啊!你先把手機關了,從哪搜的啊就往上安!”
“看破不說破!”
“......”
“你們不覺得這個唱歌的人也很吊嗎?”
“怎么個吊法?”
“......,就是好啊...”
“沒文化真可怕!”
“有本事你別度娘!”
“媽蛋不用就不用,沒度娘還不活了?老子用搜狗!”
“都消停吧,這一聽就是老一輩歌唱家唱的啊,這氣息,這唱法,怎么也得數十年功力!”
“但是聲音聽起來很年輕啊...”
“那是人家嗓子保護的好。”
“行了,都別裝13了,一會兒結束在片尾看看字幕不就知道了。”
被劉副隊瞪了一眼后,幾個討論的人終于安靜了下來。
而被當成了“老一輩歌唱家”的閔學,全程默然無語中...
主題曲過后,屏幕出現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改革!
忽略掉前排幾個逗逼隊員的對話,閔學專心看起紀錄片來。
整部紀錄片一共分十集,現在播放的是整個系列的開篇,時代之問。
作為系列專題片的開篇總論,節目第一集就從國內和國際視野出發,透過歷史、當代和未來的時空坐標,系統闡釋了“為什么改”、“往哪兒改”、“為誰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論問題。
雖然包枚盡力在做到接地氣,但這種主旋律紀錄片天生自帶逼格,怎么降也降不下來。
不過這內容配上純旋律版《走進新時代》,竟然是格外的和諧。
看得出來,這部片子包枚花了很多心血,許多外景的拍攝都不是那么容易。
就比如溫洲圖書館這一幕吧,看起來很簡單,就是陽光下溫洲城區的樣子。
然而聽包子默說,他姑姑為這段,大冬天的每天四點鐘起床,指揮人員布置場景,連續折騰了一周才搞定。
為什么呢?因為該鏡頭既要攝取到清晨第一縷朝陽,又要同時體現該城人民早起上班上學欣欣向榮的景象。
結果天不遂人愿,明明天氣預報是晴天,卻連著好幾天不出太陽,最后只能是日復一日的做準備工作,頂著嚴寒等待太陽升起。
這還只是拍攝過程中最普通的一幕,很多時候,電視里隨便閃過的一個場景鏡頭,都有可能是幕后人員歷盡千辛萬苦拍攝而成的。
所以即便有些尬,閔學還是認真的看了下去。
有些東西,你可以不喜歡,但是幕后付出的努力,卻值得尊重。
當片子放映到改革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時,《好日子》的旋律十分應景的出現了。
祥和歡快的曲調讓重新低頭看手機的人們又抬起頭來。
“這曲子很喜氣啊!”
“如果配上歌詞就更好了。”
“這是配樂啊,怎么會有歌詞。”
“為什么配樂就沒歌詞?你沒發現片頭曲在片子里也被當成了配樂嗎?”
“好吧,我竟無言以對。”
“看不出來,你們還喜歡這種調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