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標識過后,幾個電影公司的LOGO依次劃過。
電影正式開始。
開篇沒有冗長的無用鏡頭,字幕也只是一帶而過,延續了一貫的歐燦電影風格,迅速進入劇情。
閔學注意到,歐燦的名字出現在了導演組,看來這位也有意識的要往幕后發展了。
演而優則導,趨勢吧。許多人年紀大了,就會淡了在幕前晃悠的心思,雖然歐燦才三十多。
當然,也僅僅是一部分人,想名利雙收的則更多。個人價值觀不同,沒什么對錯,不予置評。
編劇一欄則是一個叫一鳴的人,很眼熟,似乎是歐燦劇的御用編劇。
閔學沒有參與編劇,當然不屬于這一列,原著學而時習之的名字,隨片頭一閃而過,除了真正的原著書迷,應該沒多少人會在意。
電影開篇劇情,與原著和網劇版《白夜追兇》切入點都不同,從滅門慘案開始。
這很正常,改編嘛,每個人的想法肯定都是不同的。
而且要把三十多集的故事濃縮到不到兩小時的時間里去,故事結構肯定要發生變化。
閔學抱著學習的想法,津津有味的向了下看去。
然而越看,越讓人懷疑人生,這真是白夜追兇?
怎么覺得有點兒不那么對味兒呢?
首先是哥哥弟弟的身份互換關系,電影介紹的有些含糊,沒有網劇那么簡單明了,有一種玩深沉玩脫了的感覺。
再來,全片只選擇了一個罪案貫穿始終。
當然,選擇一個沒有問題。
電影當然不會像網劇那樣,選取那么多案件,這么做也不利于講清故事。
但該電影選的這個案件,不屬于原著中的任何一個片段。
編劇一鳴似乎有意顯示自己的掌控能力,全新原創了一個案件,或者說一個系列案件。
故事大致是講述一個變態殺手,喜歡玩弄各種新鮮花樣殺人,比如把人殺死后扒光塞進羊水里啊,頭塞進毛絨玩具啊之類之類吧,隨后引發了社會恐慌。
為了力挽狂瀾,警隊將哥哥找回,哥哥睿智的分析了案情,并給出了畫像,到這里還可以說是中規中矩的。
但自弟弟出來后,一切似乎都亂了套。
話說,弟弟的人設似乎被立成了逗逼屬性?
查案子沒幫助也就罷了,還經常性的弄出搞笑事件,讓人不知是哭還是笑。
可能這是電影常用的人設手法吧,一正一諧,一個負責推劇情,一個負責用生命搞笑。
然而在此情況下,哥哥的一堆推論就都成了擺設,因為兇手是在弟弟的搞笑功力下,被逼出來的。
如果至此再來個歡樂追兇,將兇手逮捕,也算是個另類逗逼圓滿大結局吧。
雖然不那么《白夜追兇》,但好歹也能自圓其說,算是歡樂類型探案電影吧。但編劇怎能就此甘心,他要的就是觀眾想不到。
于是,編劇一鳴給兇手開了個掛。
在全城警方追捕的情況下,兇手仍然從容的上了次電視,別問我怎么上的,不知道!
更關鍵的是,這電視是在大街小巷同一時間都可以收看到的那種臺,兇手還騷包的說了一段挑釁警方的話。
請問這種臺哪里有?如此高的收視率,史詩級的地位,想打廣告的商家肯定吐血排隊送錢!
算了,先不提這些細節的合理性問題。
反正吧,在一系列看似宏大的場面下,兇手最終...還是當著警方的面兒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