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
那仨人不是專門來找伊曉的?
根據閔學的推論,三嫌犯之所以爭論,是因為他們在確定挾持或者說綁架目標!
沒錯,是綁架,因為如果三人是按照車輛價值來確定目標的話,那幾乎可以確定此次事件,是綁架無疑了。
既然是綁架,肯定會有勒索電話,但不知為何,直到現在,警方都沒有接到相關的報警電話。
是嫌犯還沒開始動作?還是勒索對象沒有報警的打算?
這一切現在都無從查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閔學的推測是正確的,那他們之前的偵查方向,可就大部分都落了空。
畢竟之前的一大半工作,都是以伊曉為基礎展開的!比如最為耗時耗力的社會關系調查...
雖然閔學一直以來戰績彪炳,但此次的推論仍舊讓人不敢輕易相信。
畢竟沒有直接證據,都是從監控視頻得來的間接佐證。
怎么辦?
是放棄從前的思路,定性為隨機作案,還是仍舊以伊曉為中心來開展調查?
這是個難題!
甚至可能關乎人質生死!
也許有人會說,將兩種假設分別查證不就好了?
先不說人力物力,時間也不可能允許,綁架案的黃金多少小時,閔學之前跟過類似案件,已經不想再提。
辦公室內瞬間陷入了落針可聞的安靜氣氛中。
大家你瞅我,我瞧你,誰都不敢輕易開口。
不過這種事情,向來都需要由領導拍板,于是最終,大家默契的將目光放在了皺眉沉思的關弘濟身上。
一把手不是那么好當的,權力大是大,但享有多少的權力,就承擔著多大的責任。
這種時刻,也最能考驗一個領導有沒有決斷力。
這種決定,換個人也許不敢輕易下,一旦選錯了,不能及時救出人質,這個責任可就大了,尤其伊曉還是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
但關弘濟只考慮了幾分鐘,就平靜的道,“除了盯銀行賬戶的,以伊曉為調查方向的人員全部撤回。”
意思很明顯,這是認可了閔學的推斷啊...
但如此一來,自來卷等三名嫌疑人作案的性質,可就成了隨機作案了,對象則是不特定的富裕群體。
刑偵案件很多時候,就怕“隨機”二字,因為沒有規律可循,就無法掌握嫌犯的軌跡,更不用提抓獲了。
好在這三名嫌犯并不算無跡可尋,最起碼,他們露了相。
而在排除了是和伊曉有仇怨得人干的之后,警方的線索,貌似也就剩下了這最明顯的一點。
“將三人照片下發到各部門,基層派出所,我就不信這三人業務這么熟練,會是初犯!”關弘濟最終拍板。
人像比對當然仍舊繼續著,大家的工作重點,瞬間移到了調查三名嫌犯本身身份和行跡上去。
大家本以為這種大海撈針的工作要持續很久,誰都沒想到,驚喜來的如此突然!
就在相片下發不久,某分局刑警大隊的一名老刑警就反饋回來了消息。
也是時間趕得巧吧,現在正好是上班時間,否則要是半夜發下去,估計也沒多少人能看得到。
據該名老刑警反映,自來卷叫高明,因為這名字叫起來挺搞笑的,大伙一般會換個別稱,喚其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