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道理啊...
但這又說明什么?難道說明被害者都認識兇手?這也和口吃產生不了什么聯系呀!
還沒等眾人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就被閔學打破了。
“我們不排除兇犯和被害者相識這個結論,可是這又是說不通的,因為被害人都是被一槍斃命,這說明兇手從沒想要他們活著,那么又有什么必要,不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臉或身形呢?”
這...
也是啊!
死人又不會說話,兇手干嘛怕被看見吶。
不過閔教授,你剛提出個論點,又自己把自己否定了,這樣真的好嘛?
眾人都被快繞迷糊了。
麻蛋!反正你怎么說都對,求速速解釋!
群情激憤啊,閔學見狀沒再賣關子,“既然這種說法相互矛盾,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
“一種最簡單卻又直接的思路,大家可以進行換位思考,我們為什么不想讓別人看到我們的樣子,會不會,是因為我們身上有著什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
眾人點頭,連金才哲都不由自主的跟著點了點,幸好他自己沒意識到。
“同理,兇手之所以選擇背后殺人,是否也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他的不同之處?自卑之下故而背后殺人?”
閔學最終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原來是這樣?
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可聯系閔學之前的結論,又不太對味兒,話說,口吃應該看不出來吧?
不過延伸到自卑這一層面,似乎也可以說的通。
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一個點,那就是口吃這一結論,是怎么得出的?
雖說不少人這么想著,但就連金才哲都沒提問出口。
因為經過前面這大段分析,閔學的能力已經得到了眾人的進一步肯定。口吃一說,肯定不會是閔教授隨口亂說的,不管對不對吧,最起碼也能自圓其說。
于是乎,眾人靜待下文。
閔學推了推鏡框,繼續展開推理。
“適才所說的不同之處比較寬泛,我們可以換種說法,這個不同,具體可以體現為,嫌犯可能長的比較丑,面部有殘疾,所以異于常人?”
“又或是四肢有殘疾?”
“亦或是智力有缺陷?”
“可能性有多種,通過第一條信息,我們并不能進行確定。”
“這時候,守林人的證言就派上了用場。”
守林人證言?
眾人回顧了下,發現守林人也沒說啥啊,沒發現異常,難道也算一條線索?
似乎猜到了臺下學生們的想法,閔學肯定道,“沒錯,有時候看似無用的證言,反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守林人的話,其實還有另外一種翻譯方式,那就是最近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出入樹林。”
“如果兇手長相奇葩,或是四肢有缺陷,一般來說,守林人絕不會一點印象都沒有。”
“換句話,也就是說殺人兇手的外表沒有問題,起碼沒有大問題。”
“如果兇手外表沒有明顯的問題,那么很可能,是某種看不見的隱疾使其產生自卑。”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的智力有問題,從小被別人恥笑,所以產生了自卑的心理。”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兇手三次犯案,卻至今未被抓獲,這絕對不是一個智力有障礙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