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寶藏》?難道是一檔鑒寶類節目?”閔學從這個名字隨口猜測著。
盛世古董亂世金。
近年來鑒寶類的節目不算多也不算少,并有著固定的收看群體。
不過想來一般人也就是瞧個熱鬧,“家里有礦”的人群畢竟少數。
而且吧,這位包枚導演會的是不是太多了,電視劇也拍,紀錄片也做,現在竟然還搞起了綜藝節目?
好吧能者多勞,這不重要。
然而對于閔學的猜測,包枚竟給了個否定的答案,“并不是,《華夏寶藏》的格局要高大立意深遠的多。”
閔學差點想吐個槽,有您這么夸自己節目的嗎?
不過聽了包枚接下來的介紹,閔學決定馬上收回自己之前的想法。
《華夏寶藏》,并不是閔學之前想象的那種某人拿出一件收藏,讓專家鑒別真假的節目。
該節目是由故宮博物院聯合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舉辦的一次特展。
規劃中每集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三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最終每個博物館只選出一件寶藏入駐特展。
聽起來似乎只是博物館與時俱進,換了種展示文物的平臺,但實際意義遠不止如此。
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不僅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還能讓更多的觀眾因此走進博物館。
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華夏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聽了包枚的介紹,閔學秒懂了該節目的意義。
這下他徹底放棄了之前無可無不可的想法,如此有意義的一檔節目,能為之配樂,也是人生一大幸事,難得的體驗。
閔學表達出他的想法后,包枚反而笑了,“這次節目可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雖然我是總導演,但上面還有出品人制片人等等,就算導演組,也還有另外五個導演在,所以...一切靠實力說話。”
“應該的,”閔學應的很爽快,有競爭才有動力嘛。
“我看好你喲,”雖說包枚一把歲數了,卻完全不妨礙其俏皮一把,來了個網絡流行語。
話雖是網絡上的,包枚對閔學倒是真的很有信心。
閔學的年紀在這擺著,本應是一大弱勢,但前提是你得看看他做過些什么。
民族與流行雙殺。
前段時間爆出的新聞包枚已經不想贅述了。
就算不提流行方面,單憑現存的幾首主旋律歌曲,已經是諸多音樂人面前的大山了!
這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奇才!
這些話并沒有出口,包枚只是將節目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與介紹。
講解員?
國寶守護人?
噱頭不少。
但節目本身仍存在“曲高和寡”的隱患。
真心希望節目組的用心,能引起大眾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吧。
對于節目配樂,閔學已經有了想法。
沒辦法,誰讓這廝還有好些個大禮包沒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