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意思是秒懂了,但崔英博這話要怎么接下去?
把其贊揚的對象換做任何一人,閔學都只要表示虛心接受就好了,可偏偏那個對象是他自己...
這要不把臉皮修煉到一定厚度,你能把那句“閔老師真乃我輩楷模,我一定虛心學習”說出口?
反正閔學的火候還沒到家,說不出就只好假裝沒聽懂,只是口頭對這檔節目表現出了極大期待。
崔英博見狀不由暗暗搖頭,沒再說下去,不過萍水相逢,能提點到這個份上已經仁至義盡了。只是如此一來,先前升起的好感,此刻不免降了下去。
得,反正本就是路上沒事干,隨便找人聊個天,何必想那么多,旋即想開的崔英博覺得自己之前的心態有些好笑。
人這心里一旦有了疙瘩,再怎么表面無恙,聊起天來卻再也不是那個味兒了,隨便扯了幾句,崔英博就借口工作返回了自己的座位。
閔學也沒攔著解釋,因為他想到崔英博這兩年也發了一首新歌,雖然在流行度上聲名不顯,但內容上卻是又紅又專,估計是有專業人士量身定做的。
所以...閔學猜測其此次進京的目的地,十之八、九與他相同。
既然如此,那就更沒啥好解釋的了,反正到時候一切自明。
如此想著,閔學繼續起了之前他沒完成的事情,打開手機仍停留在的那個界面,輕點搜索后,出現了諸多結果。
沒著急看評論,閔學帶上耳機津津有味完完整整地看起《華夏寶藏》第一期節目來。
由于崔英博的“劇透”,再加上之前包枚對這檔節目的細節解釋,閔學看的時候并沒有普通大眾那般驚喜,但仍舊為之拍手稱贊。
千年文脈,見證于眼前,如何能不讓華夏人為之自豪?
心底有了評判的閔學,這才開始看起節目的評論。
隨便打開一頁評論,便是大量溢美之詞不吝襲來。
“說起文物,總讓人想起少有人煙的博物館,以及那冰冷的櫥窗,仿佛離我們日常的生活很遠。而《華夏寶藏》使那些陽春白雪般的文物活了過來,不再冰冷。”
“被這些國寶驚艷到了,感嘆古人的智慧,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了解,愛惜、傳承。”
“乾隆好可愛,‘各種釉彩大瓶’,簡直被這個名字笑哭...”
“非常好的節目,守護歷史、選擇未來,讓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到,祖先留給了我們什么,而我們又應該把什么傳承下去。”
“這才是央視綜藝應有的氣度!”
“......”
看到大量此類言論,閔學就知道包枚這檔節目成功了。
一檔文化類節目,居然有如此話題度,超越了好些娛樂綜藝,堪稱奇聞。
如果說以上評論還算正常畫風的話,那么當有“無聊”人士從配樂中找到閔學這個名字時,事情就到了另一個拐點。
“你們說,名叫閔學的人是不是都很有才?”
這是始作俑者發文的標題,還配了張圈出閔學名字的節目視頻截圖。
這一下算是炸了鍋!
“什么,那個好大氣的開場曲居然是我閔大的杰作?聽的我汗毛都豎起來了,真心給跪了!”
“何止,經樓主這么一提醒,我去重新仔細看了一遍節目,發現所有環節的配樂都是出自閔學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