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父親傷好了親自來教導陛下,陛下定然會受益匪淺。”
元瓊溫聲笑道:“舅舅不必謙虛,以舅舅的學問教我綽綽有余。”
不過想來也是,想來陰識在人情歷練方面可能確實和其他人比略有不足,御史臺雖然也算清貴,但里頭和翰林院一樣,基本都是些心思單純、義憤填膺的嘴炮王者,和翰林院那邊一樣環境稍稍單純些。
看看和陰識幾乎算同年的崔括、王怡,如今都算是在朝堂的老油條了。反觀陰識,依然看著像一位文青一樣。
不過,元瓊的內心也不像這具身體一樣尚小,有些事情陰識稍微提點一下,憑借著前世的一些閱歷元瓊也可以收獲很多。
陰識也不再啰嗦,直接開門見山道:“既然如此,咱們就開始上課。”
元瓊直了直背,擺明了認真聽講的架勢。
陰識先開口問道:“不知陛下可了解成宗的事?”
元瓊點點頭,成宗是元瓊的祖父,元瓊或多或少也聽說過他的事跡:“成宗皇帝文武雙全,武能夠平定當時諸侯王的叛亂,但又不像太祖、高祖一樣一昧尚武,反而后來重用起文臣,堪稱我大魏的一位明君。”
陰識頷首表示贊同,繼續補充道:
“成宗其實和陛下一樣,都是少年繼位。成宗比起陛下當年的處境更糟糕,成宗還有比他更年長、外戚勢力更強的兄弟在,幾位顧命大臣基本上都不站在成宗的身邊,高祖留下的老臣們也都不怎么看得起這位小皇帝,他的親母族也只想著如何把權勢奪到自家這邊。”
“陛下可知道成宗為何可以破局?”
元瓊疑惑地看向陰識。
“臣先給陛下講講成宗的幾件事。”陰識沒有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反而打算繼續講故事。
“第一件事,成宗當時有兩個兄弟的外戚手上握著兵權,一個是漢王,一個是秦王。當時雖然外臣權大,但成宗的皇位還是很穩定的。漢王和秦王將離京要就國,成宗分別邀請二王進宮用膳,并且多次表示自己身體不好,將來要多多倚重二王。后來成宗的病愈發嚴重,二王便留在了京城陪駕。沒有多久,就傳出幾位顧命大臣勾結外族謀反的消息,二王及背后的勢力迅速將他們滅族了。”
“第二件事,幾位重臣死后,二王仍然留在京城遲遲不就國。有人對成宗說二王有異心,成宗不信,反將那人痛罵了一頓。后來勸說的人越來越多,成宗始終待二王十分親厚。終于有一天,成宗在和漢王喝酒時喝醉了,和漢王說,秦王年長,自己又沒有兒子,若是有一天病亡,秦王必定會繼位,成宗說希望到時候漢王為了國家穩定也可以和秦王像現在的自己一樣和睦。之后朝中就開始有人彈劾二王遲遲不就國的事情不合規矩,最后迫于朝臣壓力,二王最終還是回了屬地。”
“第三件事,太祖、高祖因為戰事頻繁,遺留下了很多權重的勛貴,這些勛貴以大將軍劉業為首,均位高權重,掌握了許多兵馬。成宗非常倚重這群勛貴,但已經沒有什么爵位可以賞賜,于是成宗賜了大量的土地給他們。勛貴們不缺錢糧,但是百姓們土地少了卻缺糧了,糧價飛漲,甚至鬧到了罷市的地步,民怨沖天。后來終于捅到了成宗那里,成宗大怒,但只是狠狠懲罰了大將軍劉業一家,說顧忌各家的功勞,只要不太過分不會降罪。后來這些勛貴們紛紛表示國家安定,已經不需要那么多的軍隊和土地,都還給了朝廷。此后,勛貴勢力大衰,文臣們逐漸開始權大。”
陰識端起茶,抿了一口,問道:“不知從這三個故事,陛下知道為什么成宗可以破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