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我在臨近大學畢業的那些日子里與同學一起去找工作,找工作嘛要按招工單位特定的表格來填寫簡歷,而多數企事業單位的招工表格內都有“籍貫”一欄。
我的同學見此后便皺著眉頭在悄悄地嘆道:“唉,有沒有搞錯呀?這都已經什么年代了!干嘛還要填寫‘籍貫’呢?”
我聽后便在輕聲地開著玩笑應道:“這還用問嗎?招工單位是要審你的祖宗三代,是要看你是哪里人、看你是屬于什么人群的性格遺傳,知不知道?懂不懂啊?”
后來,我成為了城里的一位小學老師。
有一天,要為學生建立學生檔案。
在檔案表格下發后,我的一個學生便來問我:“羅老師,‘籍貫’一欄怎么填呀?字典里說,‘籍貫’就是‘個人出生或家庭久居的地方’,我聽我媽說,我是在火車上出生的呀,我家搬來搬去也住過好幾個城市,我該怎么填呢?”
我應道:“那……那你就填你的祖籍吧。”
一會后,這個學生又來問我:“羅老師,‘祖籍’在字典里就是‘原籍’的意思,而‘原籍’在字典里又是‘原先的籍貫’,這……我有點暈了。我真不知道我的籍貫、祖籍和原籍是在哪里,這要等我回家問了我爸爸以后再填,好不好?”
我說:“哦,好吧,那你就問清楚后再填吧。老師跟你說呀,這籍貫、祖籍和原籍呀,簡單的來說,就是你的爺爺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或者說是你的祖祖輩輩老祖宗們生活的那個地方,它應該就是你的故鄉或者是家鄉。為什么要填籍貫呢?就是要你記住故鄉,就是要你記住你的根,就是提請你要飲水思源、不能忘本、做事不能辱沒祖宗和故鄉……”
說完后,我卻突然在捫心自問:你真知道什么是籍貫、祖籍和原籍嗎?你了解自己的故鄉嗎?你了解你的祖輩嗎?你了解你的祖輩是怎樣生活的嗎?你了解你祖輩的生活經歷嗎?
哎呀!這一連串的問題呀,突然間便在撞擊著我的心扉,我像是了解又似是不了解,腦海里突然模糊得呀讓我無法自答。
再想了一想,我竟不知道從自己上溯四代的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是叫什么名字。
唉!這真讓我感到了無地的羞愧:我還有資格來教學生要記住自己的根、要飲水思源、要不能忘本嗎?
于是乎,在這一年的暑假,我便回到了我的故鄉,我要去了解我的祖祖輩輩,我要去再了解我的故鄉。
于是乎,我便開始走訪我故鄉的長輩們……
于是乎,根據長輩們的那些斑駁、斷續的回憶和講述,我慢慢地便揭開了那些已被歷史塵封了幾十、乃至上百年的我的祖輩們的足跡……
于是乎,我便嘗試著去復原那些已被歷史的車輪碾碎了的碎片,來還原我祖輩們的生活……
于是乎,我祖輩們所經歷過的那些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便躍然于紙上了……
我的故鄉是在粵東,我是粵東的客家人,若說細一點,我是粵東蓮花山脈東麓的潮汕與客家兩大民系交界區的“半汕客”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