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當時龍頭鎮的這樣一個屁大的地方,山窩里閉塞,交通既不方便也與外界溝通得少,此時人們的婚嫁、交往、親戚等整個人際關系網幾乎都是在這個小鎮里,所以,你若想要了解一件事情,那也就不是一件難事。
于是乎,王細花便向曾秀蘭要了這戶人家的名字,然后,王細花便匆匆的別了曾秀蘭,跟著,她便又匆匆地趕回娘家去了。
王細花的娘家叫王家壩,王家壩距離曾家寮也就七、八里的路程。
所以,王細花很快就回到了娘家王家壩了,在見到了自己的三嬸后,王細花便迫不及待地在向她打探起了樟樹頭這戶人家的情況來。
三嬸雖嫁在了王家壩,但她時不時的也會回樟樹頭去探親,因此,她對她娘家樟樹頭的情況也算是十分的了解。
三嬸在聽了王細花的問詢后,她便向王細花說道:“細花啊,不行呀,他家里雖然有房有田有牛,家境也還可以,但是,這個男孩都已經三歲多、接近四歲了,可就是還不會說話,也還不會走路啊,連爬都爬得不像樣,可能是有病啊,聽說呀,那個病叫什么來的,好像是叫做小兒麻痹癥呀,他家里是想撿個細妹來對他,養大后可以來照顧這個病孩。唉,細花呀,咱自家人,說實在話,不行呀,別害了自己的孩子,關乎她一輩子的事情啊,你可千萬別答應她呀……”
王細花聽后,她的身上立即就冒出了一身的冷汗了。
隨即,王細花便急急忙忙地趕回家來,然后便向曾秀蘭推辭掉了這事。
通過這事,便讓王細花更加的細心謹慎了,她便不會把豬妹隨便的送給別人家了。
又在過了一段時間后,曾招財從榕城回來,他告訴弟弟曾招寶說,在榕城的郊區有一戶他熟悉的農家,這家人也想撿個細妹來對他兩歲大的兒子,曾招財在問曾招寶的意思怎樣。
曾招寶一聽便說道:“行啊,好啊,哥認為可以就可以。”
但是,那王細花一聽,卻感覺離家太遠了,相隔著七、八十里的呀!并且那邊又是講潮汕話,而自己是講客家話,那將來的來往及交流就會極不方便,因此,這也就被王細花推辭掉了。
后來,如此這般的介紹,又有好幾個,但幾乎都是被王細花以:太遠、太山、太苦、太窮……的各種理由給予回絕了。
這樣,王細花的這種謹小慎微、挑肥揀瘦的行為便激怒了曾招寶了,曾招寶便時常都在對王細花喊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看你什么時候才能把豬妹送出去,要等到她把我克死啦,要等到她把家克得家破人亡了,你才安樂呀,你才肯把她送走呀?”
而王細花卻不理睬曾招寶的怨氣,她卻在我行我素,她就固執地在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為了自己女兒將來的幸福,要送就要送給自己滿意的好人家。
唉!豬妹的命運呀就這樣的被自己的親人們掌握著,就這樣的在自己的親人們的手里、在一張張無形的網中被推來送去,此時的一點都還不諳世事的豬妹呀,就像一葉漂漂搖搖的小浮萍一樣在隨水漂流,也像是一絲飄飄搖搖的小花絮一樣在隨風飄蕩……
這真不知道豬妹會流落到哪里?這真不知道她會被飄蕩到何處?這也還真不知道哪里才是她的歸宿?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