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輝應道:“嗯,好的,我晚上就去。”
這潘家村呀也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村莊了,全村共有200多號人,自祖宗來此開基建村至今,已過了好幾百年了,村里的族譜也續編過好幾次了,其輩序也已排到了第30幾代了。當地的客家人重耕讀傳家,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望子成龍、光耀門庭幾乎是每一族每一戶人的愿望。因此,村里設有私塾,小孩從小便可在村里接受啟蒙教育,什么《三字經》、《弟子規》以及四書五經說文解字詩詞韻律等等,早早地就被用來啟蒙孩子了,也因此,離村遠走的商賈官紳文人,幾乎是代代均人才輩出,就算是還留守在村里的男人,那也幾乎是個個肚藏八斗文水,人人都會說四句文章,潘家村人那也真是非同一般。
潘耀輝和何小紅口中的六叔公名叫潘廣榮,他歲數并不老,僅僅是50多歲而已,他之所以被人叫做叔公,那是因為他在村中的輩分大的原因。
六叔公潘廣榮是村里的私塾先生,說直白了,他也就是在自己的村里做了一個幼兒老師。
六叔公潘廣榮寫得了一手漂亮雄渾蒼勁的毛筆字、又熟讀了四書五經解文說字,他的為人又是熱情大方、有求必應,因此,村里的逢年過節、有紅白喜事呀什么的,大家便都是請他來寫對聯、寫請柬、來指導禮儀等等,還有為小孩取名、占卦解簽之類的,也是來請他,更有甚者,村里集體的議事、辦事和鄰里之間的化解矛盾、調解公道也是由他來主持,潘廣榮算是潘家村的宗親長老了,他頗得了村民們的敬重和擁護。
六叔公潘廣榮是潘耀輝的疏堂叔輩,所以,潘耀輝是叫他六叔,而何小紅呢因為是他的疏堂侄媳婦,按當地的習俗,女人必須要降一輩跟著兒女稱呼長輩,因而,那何小紅便叫潘廣榮為六叔公。
其實,因潘廣榮的輩分大、又是在做私塾先生和做村中的長老,村中的孩子們幾乎都要叫他為叔公,因而,那村中的女人們便也幾乎都要叫他為叔公,這樣,就習慣成自然了,以致那村中的男女老少便不分輩分,則都在叫他為六叔公了。
這便是潘家村和六叔公的大致的情況。
至晚上,那潘耀輝在晚飯后便來到了六叔公潘廣榮的家里了。
在進門一番的家常寒暄后,潘耀輝便在對著潘廣榮說道:“六叔呀,老侄今天過來呀是來請你為侄孫的童養媳取名字的,具體的情況是這樣……”
那潘耀輝便把抱養豬妹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當然,他也把黃半仙的話講了一通。
潘廣榮聽后便甚為歡喜,因為潘耀輝畢竟也是潘氏家族的一個分支,是同宗同源同親,作為長老的潘廣榮也熱切的在關心著每一個分支族人的興旺和繁衍,所以,那潘耀輝的事,也就是潘氏家族的事,潘廣榮也就在為潘耀輝而高興。
所謂三分親便是自己人,而更為特別的是,當地的客家人則更加是講究血緣親緣的、是更加的注重維護家族同親的共同興旺的。
于是乎,那潘廣榮便義不容辭的就承擔起了為豬妹取名的重任了,此時,只見他拿來了筆墨和一張大紅紙,然后,他把大紅紙攤在了桌面上。
這樣,在煤油燈下,潘廣榮和潘耀輝叔侄倆的一場斟酌推敲為豬妹取名的故事便就此展開了。
潘廣榮問道:“曾家寮是姓曾的,豬妹的生父就是姓曾的,沒錯吧?”
潘耀輝應道:“嗯,沒錯,是姓曾,她的生父叫曾招寶。”
于是乎,潘廣榮便在大紅紙的左邊寫了一個大大的“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