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了1940年的春節的時候,那潘耀輝的好朋友陳子昌從綠竹圍村過來拜年,他便帶來了王嬸轉告的王細花的口信了。
原來,曾淑萍即將滿3歲,她到潘家也即將滿三年了,按原來的約定和當地的風俗,王細花便要求潘耀輝和何小紅應該帶曾淑萍回娘家探親了。
這時的王細花呀可是理直氣壯了,在此前的近三年來,王細花可是無數次的在閨蜜王麗珍的家里偷窺過曾淑萍,她可是非常的清楚曾淑萍已經是長成了可愛的小孩兒了,她也非常清楚從此以后就再也不用遮遮擋擋、偷偷摸摸的來偷窺自己的親生女兒了,因此,她的心里那是異常的高興、并迫切地要求潘耀輝和何小紅要帶曾淑萍回曾家寮來。
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潘耀輝和何小紅便滿口的應承了,其夫妻倆便讓陳子昌通過王嬸轉告王細花夫妻,潘家人將在春耕完成、在比較有空閑的時候,再帶曾淑萍回曾家寮好好地探親暢聊。
然而,由于農忙及各種原因,那潘耀輝和何小紅卻一直是拖到了農歷四月份的時候,才在王細花的好幾次的催促后帶著曾淑萍回曾家寮探親。
因為是初次帶曾淑萍回曾家寮探親,所以,那潘耀輝和何小紅倒也是十分的莊重和隆重。
在回曾家寮探親的前幾天,那潘耀輝和何小紅就精心地準備著到曾家寮探親的禮物和手信,并一次又一次地把曾淑萍和潘志鴻叫到了跟前,夫妻倆便在鄭重而又有所保留地告訴孩子:即將要帶他倆到一個嬸嬸和叔叔的家里去做客,去時,要他倆乖乖地聽話,嘴巴要甜甜地叫嬸嬸和叔叔,還有,要叫即將見到的兩個哥哥,這個嬸嬸、叔叔和兩個哥哥是住在曾家寮,而且將是他們一輩子的很重要的親戚。
而聽話和乖巧的曾淑萍和潘志鴻則唯唯是諾、在似懂非懂地應承著。
這何小紅呀就是精明,在稱謂的問題上,她想了好久,最后,她決定讓曾淑萍叫即將見面的王細花和曾招寶為嬸嬸及叔叔,當然,她并不知道曾淑萍的生母王細花和生父曾招寶能否接受,她只單方面地在家對曾淑萍以及潘志鴻進行了誘導、教唆或者說是教育,她是在預先的向曾淑萍灌輸了自己的意圖。
在到了要前往曾家寮探親的這天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按照預先的約定,那潘耀輝一家四口便踏上了到曾家寮探親之路了。
這天,正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季節前后,路上四周的田野里,綠油油的水稻有的在揚花抽穗、有的則已授粉正處在灌漿期,那花生、番薯、瓜果等農作物也是生機勃勃,早熟的三月紅荔枝也已在采摘上市了。
此時,一路走去,一路望去,那是滿眼的翠綠,四處都彌漫著稻花的香味,蝴蝶蜂兒在翩翩起舞,蟬鳴聲、鳥唱聲、蛙叫聲則更是讓人心曠神怡、心情愉快。
走在田間小路上的潘家人,今天那是特別的莊重,曾淑萍和潘志鴻都被穿上了新衣服和新鞋子,潘耀輝和何小紅也特地把自己精心的打扮了一番,其穿戴那也是格外的整齊。
潘耀輝的肩上挑著一對小籮筐走在后面,籮筐里幾乎是裝滿了米粄和面線,這是當地所特有的食物,另外,籮筐里還裝有豬肉、魚肉、雞蛋等等的肉食,籮筐外也還各掛著一只生公雞和一只生母雞,而何小紅則空手帶著曾淑萍和潘志鴻走在了前面,那走在路上的曾淑萍和潘志鴻則在跳著、蹦著、跑著、叫著、打鬧著,一家人既高高興興又悠哉游哉、都歡快地走在了去曾家寮的路上了。
潘家村到曾家寮約有八、九里的路程,在不知不覺之間,那潘家一家人便就來到了鴨灘橋了。
突然,那潘耀輝和何小紅便變得了小心翼翼起來,兩人都放慢了腳步,那何小紅更在拉著曾淑萍和潘志鴻的手,在格外小心的慢慢地通過了那座浮橋。
因為,潘耀輝和何小紅在情不自禁地想起和談起了三年前抱著曾淑萍過橋時的驚險情形了,而現在又在面對著鴨灘橋,這夫妻倆便還心有余悸啊!所以,他們便變得了格外的小心謹慎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