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羅家福和羅家壽兄弟倆的兩條小船,各載著李雪梅以及羅海龍,四人便帶著十分悲傷和失落的心情在進入了韓江了。
根據馮三的介紹,從韓江的外砂河口至潮州,需要經過澄海后才到潮州,而澄海和潮州時年都被日.本鬼占領著。
因此,羅家福一行四人自進入了韓江以后,他們便謹小慎微、在小心翼翼而又馬不停蹄地在撐船前行,大家的心里都總怕又會出現什么意外。
也因此,他們日行夜宿,行進過程盡量不跟大船和貨船同行,又避開村鎮、且兩岸穿插游走,盡挑僻靜船少之處近岸邊而行,夜泊時也盡量選在僻靜的河心洲、把船泊在距岸一定距離的水中過夜。
從外砂河口至潮州,水路距離大約有50多公里。
也正如馮三的分析那樣,由于羅家福的行船路線和措施得當,以致小漁船在航行中便確實也就沒有遇到什么阻滯。
因此,羅家福和羅家壽花了三、四天的時間,他們時停時走、時走時停,便順利地把船槳到了潮州城外的韓江江面上了。
在船到潮州城下時,見有一座奇特的大橋攔住了江面、擋住了去路,羅家福見狀后心里便犯難了,于是,兩條船便不敢輕舉妄動、不敢冒然再前行了,在思索和商量了一會后,兄弟倆便把船停靠在了東岸的水邊,停泊在了距橋有一定距離的岸邊,心想,還是要再好好觀察和看清楚情況后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原來,這潮州乃是一座古城,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潮州以下至外砂河口為韓江的下游,是潮汕平原,以上則為中游,便開始進入山區了。
潮州的城區主要在西岸,東西兩岸之間由一座古橋聯通,這座古橋叫湘子橋,又叫廣濟橋,該橋建于宋朝,是一座有“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獨特風格的古橋,橋長約500多米,分東西兩段,水中有石砌的18座古橋墩支撐著橋面,而橋中間的一段,寬約100米左右,因水流湍急便未能砌墩架橋,自古以來都是用上架踏板的18梭船以鐵鏈連接成浮橋,浮橋在平時供人們通行,而在洪水來臨或需通航過大船時,則解開浮船,以疏通洪水或者是船只。
因此,湘子橋不僅是一座橋,它還是通往韓江上游的一道關卡。
時年,潮州被日.本鬼占領和控制著,這道湘子橋關卡便也被日.本鬼控制著。
當船停在東岸的水邊后,那羅家福便每天都在觀察著湘子橋的情況及其變化,他一天到晚都躺在船上,一家人也都窩在了船里,一家人都在默默地觀察和思索著……
在經過了幾天的觀察后,那羅家福便分析出和掌握了規律了:日.本鬼巡邏控制湘子橋的重點部位是在城區的西岸和中間的浮橋,盤查過往人員的哨卡也是設在西岸橋上,而東岸則較為薄弱和疏忽,日.本鬼禁止大橋上下游通航,所以,浮橋并不開啟,特別的是,在每天早上天剛亮和黃昏的時候,過往湘子橋的人特別多,可謂是熙熙攘攘人頭簇擁人來人往,這可能是因為當時勤勞的潮州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艱辛勞作的緣故吧?
這樣,漸漸地,該如何通過湘子橋的想法便又在羅家福的心里形成了,他便在對羅家壽、李雪梅和羅海龍如此這般的交代了起來……
這天,當太陽西斜落山的時候,那羅家福和羅家壽就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了,船上的四人便都在等待著,大家的心情也都在緊張著和忐忑著。
隨著太陽的慢慢西沉,那天色便在漸漸地變暗了、便已是黃昏的時候了。
這時,湘子橋上人頭涌動、嘈嘈雜雜、人來人往,慢慢地,遠處的視野便變得了朦朧模糊了。
“走!”羅家福看準了時機后便輕叫了一聲,隨即,他便和羅家壽用力地槳著船,在快速地靠近湘子橋,然后便快速地從東岸水邊的兩個橋墩中間穿了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