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天后的上午,羅家福他們便到了留隍鎮了。
這留隍鎮也是位于潮汕和客家兩大民系的交界處,它處于韓江的中游,是一個山區小鎮,也是一個臨江的古鎮。
相傳宋末的皇帝在南逃時,皇帝曾在此間的一座古廟中求神庇護而躲過了追兵,后來,這里便成了留隍鎮了,這“留隍”即是留皇的意思。
這留隍鎮距離潮州城有30多公里,這樣,羅家福便感覺離日偽區就已是足夠遠了,便應該是比較安全了,因此,全家人繃緊的精神狀態便也才敢徹底地放松下來了。
這時,在船靠了岸邊的碼頭后,羅家福一經打聽,便才知道了留隍所寄托的意思了。
唉!自己雖與宋末皇帝的身份地位不同,但是,這逃難的感覺,卻有感同身受的切膚之痛,因此,那身處此地的羅家福,便也在搖頭嘆氣和感觸良多了。
此時,碼頭邊的船只也比較多,岸上的人們也在忙忙碌碌、在忙著搬運船上的貨物。
再一經打聽,原來,這些船都是來自上游的汀江和梅江上面的船,而多數又是來自福建永定和上杭的人,由于潮汕地區饑荒、物價較貴,又由于潮汕地區是被日偽控制著,因此,大膽的人們便冒險私自運些糧食到留隍鎮,糧食在到達留隍鎮后,便賣給了當地的商販,之后,又由挑夫化整為零,再零散分散的走私賣到災區去,人們便在倒買倒賣之間投機賺取差價。
據說,當時的留隍鎮呀就這樣的成了災區、日占區與內陸走私倒買倒賣商品的一個中轉站。
隨后,羅家福、羅家壽、李雪梅和羅海龍便上了岸、逛了位于江邊鎮上的墟市,在逛了一圈后,卻發覺墟市里的米比油還貴,所有的食物都貴得令人咋舌。
盡管如此,那羅家福也還是傾盡了在牛田洋打魚時賺取的所有銀元,只買了三升不到的大米和一些的油鹽,然后,他們便匆匆地趕回了船上,接著又在開船往上游撐去……
此后,他們的船時走時歇,時而打魚時而停泊。
又在過了十數天后,其兩條船便又往上游走了30多公里了,在不知不覺間,他們便又來到了韓江邊的另一個古鎮高陂鎮了。
此時,已是深秋時節了,越進入韓江中上游,那江邊的樹林和竹林、以及兩岸的山林,則越顯得了蒼翠了,那江風也越顯得了陣陣的寒意了,四周便盡是蒼涼的秋色,這便給人增添了許多悲涼的感覺了。
另外,進入韓江也已經有個把月了,那羅家人悲傷的情緒隨著環境的變遷和安定,便也就逐步地得到了修復及平和了,那生活便也就逐漸地有規律了,所以,大家的心情也就逐漸地輕松和舒坦了起來了。
在高陂鎮,羅家福又進行了必要的商品買賣,即賣魚買糧,在這里,貨物的價格要比下游便宜得多了,要比想象的理想得多了,情況似乎越往上游就變得了越好了,所以,羅家福便在這里又買了三五升的米,因此,他便露出了已許久不見的笑容了。
自此,羅家福一家四口便安定下心來了,他們便在沿著韓江繼續地往上游漂泊,船時上時下,進二退一,停停歇歇,歇歇停停,漫無目的,漸行漸遠,他們白天下網捕魚,夜晚則停泊在江邊,打了魚,則拿到集市或者是岸邊的村寨里去賣,換了錢,則又買回柴米油鹽醬醋茶,以供一家人在船上吃用過日子。
當時,米比魚貴,吃米飯呀那可是十分奢侈的享受了,因此,船上的生活便只能是魚米搭配著吃,當然了,這好歹也就比以前得到了許多的改善了。
就這樣,日子就這么一天天地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