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壽就這樣離開了羅家福、李雪梅和羅海龍了。
各位看官,就讓我在這里先交代一下羅家壽自此以后的生活情況吧。
羅家壽與羅月娥此前已經生育有羅海俊和羅海杰兩個兒子了,后來,其兩人又先后在1952年和1955年生了羅海英和羅海清兩個女兒,在1958年時,又生了小兒子羅海雄,其兩人一生共育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實現了羅月娥想生一堆兒女的想法。
這對于羅璇火和馮翠花來說,其老夫妻兩人高興的程度就不必講了,后來,那羅璇火和馮翠花分別于1958年和1959年先后終老去世,那羅家壽便帶著羅月娥和一群兒女們為其送終盡孝,并把羅璇火和馮翠花的遺體運回了他的老家福建永定安葬。
在解放的初期,在百業待興、社會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下,那羅家壽的生意在他的經營下也迎來了大發展,在此后的二、三年,羅家壽又招兵買馬添置了兩條航船,此時,他共有5條航船航運在韓江、梅江及汀江上,他的航運事業那也是紅紅火火和蒸蒸日上。
而在1955年和1956年時,隨著國家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因而,羅家壽的船隊及生意便也順應潮流毫不例外地先后被轉成了公有。
在被轉成了公有后,馮三等船員伙計便順理成章的就成了所在國營單位的正式職工,而羅家壽的經營管理才干也得到了上級的賞識,他被調到了汕頭專區某國營的航運局工作,其職位先后依次升遷為航運科副科長、科長至副局長,在他滿60歲時,是從副處級的副局長的職位上退休。
在羅家壽被調到汕頭工作后,國家為其解決了家屬隨遷的住房和戶口等問題,羅月娥及其子女也隨遷到了汕頭市,羅月娥初時工作于航運局的船員服務社,做了一名售貨員,后來,其職務依次升遷為航運局供應科的副科長至科長,最后,她是從科級的科長的職位上退休。
其子女們后來大多也在汕頭市就業工作,也都頗有建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兒子羅海雄,在1977年12月恢復高考的第一年,羅海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某海運學院,他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北方的某國家外運局工作,開始隨船跑遠洋,依次升遷當三副、二副、大副至船長,在十年后,他被調回總部任部門領導,又在過了十多年后,其所在的外運局改制成了外運集團公司,羅海雄經自己的努力打拼,經一步步升遷,他最后也成了該外運集團公司的總經理。
這也許可以叫做是子承父業、承祖業吧?這時的羅海雄代表該外運集團更把生意做到了海外全世界,這也許又可以叫做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吧?
而三河壩的那座圍屋故居,在羅璇火和馮翠花死后,在羅家壽舉家移居汕頭后,便人去樓空了,后來便因年久失修而荒廢坍塌了,再后來,隨著公路交通運輸的改善和便捷,那三河壩踞扼三江的地理優勢便不復存在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繁華的景象也慢慢地就退卻了,而至1970年代后,隨著三河壩匯城江邊堤岸被洪水不斷的沖刷、坍塌、淤積及建設防洪堤的拆遷,其圍屋便不復存在了,就連那數百間店鋪便也都逐漸地消失在了歷史的時空里了,此后,或許只有那岸邊沙灘上的黃沙、蒼綠的青山、破敗的城墻等殘留物或許還能記住那昔日曾經的繁華。
在解放之后,隨著國家郵政事業的恢復、建設和完善,各處郵路暢通了,羅家壽則主要是靠寫信來與大哥羅家福互通信息,遇急事時,則以電報通信。
后來,隨著國家交通建設事業的發展,汕頭至永定,汕頭至龍頭鎮,路通橋通班車通,來往也逐漸變得了方便,因此,在當初的上祠祭祖認祖的問題上,由于梅州、三河壩一帶的客家人,除了在清明節可以上山掃墓外,更還有可以在春節或者是在中秋節期間上山掃墓的習俗,而龍頭鎮地區的客家人則習慣在正清日上山掃墓,因此,羅家壽便會在春節或者是在中秋節期間帶羅月娥和他的子孫們去永定祭拜羅璇火和馮翠花及其上祖,而在清明節則帶羅月娥和他的子孫們回龍頭鎮羅家寨祭拜羅金水和林木蘭及其先祖,羅家壽也實現了兩個羅家兩頭走的愿望和做法了。
再后來,在數十年后,羅家寨和羅家坪的后人重訂族譜、修繕祠堂,羅家壽及其子孫也踴躍捐款捐物,羅家壽及其子孫也被羅家寨的后人錄入到了其族譜中,羅家壽沒有忘記故鄉,故鄉的人也沒有忘記他。
可以這么說,羅家壽雖然是入贅了三河壩羅家、離開了家鄉,但是,他與自己的根卻從來都沒有斷過,他時時都在保持著聯系,這就是親情!這就是鄉情!這就是根源!這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而又讓人牽掛難斷的故鄉情!
當然啦,這些都是后話。
現在,在交代完羅家壽的后話后,咱還是繼續書接前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