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在長輩的意識和安排下,她在結婚前能認識和了解了一些楊健聰的情況,已經是有自由戀愛的行為了,她便不必像以前的女孩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樣、要在揭開蓋頭以后才知道丈夫的模樣,這也許也是解放初期當地人思維的一種進步和解放吧?
而在長久住到了楊家后的羅海燕,她也能孝順公婆、與家人和睦相處、夫妻恩愛,她隨后為楊家開枝散葉并建設家園,那這也許又是傳統的傳承吧?
后來,自羅海燕結婚后,從1950年至1970年代初,她從19歲起至40多歲,在20多年的時間里,羅海燕先后共生育了5男2女,可謂是兒女成群。再后來,在改革開放后,那從事建房起屋會建筑的楊健聰便成為了一個包工頭,他成立了建筑公司,率領兒子們把建筑生意做得了紅紅火火。
羅海燕在到了老年時,那更是兒孫滿堂,而且還是四代同堂,此時,羅海燕便成了白沙村名符其實的“好命婆”了。
羅海燕在結婚后的更可貴的是,她在孩童時期,有奶奶林木蘭教她識字練字學習算術,她熟讀詩書兒歌童謠,她當時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了,在后來的掃盲學習文化運動中,她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升,因而,在那個男尊女卑、女人文化荒蕪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她便成為了白沙村當地女人中掌握文化知識的佼佼者。
在解放之后,實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當地的鄉村一級組織需要一名最基層的女干部,由于羅海燕性格開朗、樂于助人、能說會寫、善于溝通各方,而且她人緣極佳、家庭又和睦,因此,她便被上級提拔當起了當地的婦女主任,在熱情地為當地的婦女們服務,她因此便得到了當地廣大群眾的愛護和愛戴、成了婦女們的好姐妹。
羅海燕可謂是得益于奶奶林木蘭的教育,其實,羅家的祖孫三代人幾乎都是受益于知書達理、能文能武有思想的林木蘭的言傳和身教,林木蘭使其子孫受益匪淺。
所以,那林木蘭便一直都受到其子孫后代的懷念和尊敬。
當地有一句古訓語叫做:娶個好媳婦,受益三代人。
此話似乎說得不無道理,這說明了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和知識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家教、家風和家訓對子孫后代的生活影響的重要性。
羅海燕是我的姑婆,她在老年時對我說,另外我的祖父羅海龍也對我說,羅海燕是羅家寨最后一個坐著大紅花轎出嫁的新娘,也是當地河東鄉最后一個坐著大紅花轎出嫁的新娘。
因為在羅海燕出嫁后,國家的第一部《婚姻法》便頒布實施了,此后,國家實行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更還提倡新事新辦,在嶄新和欣欣向榮的社會面貌下,當地的很多繁瑣而又封建的婚嫁禮節便逐漸地被人們自覺地廢除了,當地的迎親出嫁便由坐轎改成了步行了,新娘的出門哭嫁禮俗則更是被取消了。
總之,在此時,人們在滾滾的歷史車輪的推動下,大家的思想觀念便在逐漸地發生著變化,大家都在開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