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萊媽媽叫許鈺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是一位事業心很強的獨立女性。她在家排行老二,沒錯,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就是夾在中間最不受寵的老二。許鈺萍從小性格獨立,又勤快懂事,生命力也很頑強……
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物資匱乏,生活質量也差勁的年代,普通老百姓能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想讀書?沒門兒,也沒有那條件。
但偏偏許鈺萍就是個讀書的料,考試次次都是班級第一,門門學科都是全優,還擅長體育,打乒乓球和籃球這些根本不在話下,又是班長,和同學們關系處的不錯,也深受老師們的喜歡。那時她還會寫點兒劇本,自導自演,曾經在全校師生面前表演小品呢。
許鈺萍那時候覺得最幸福的日子,就是在學校里度過的時光,可以暫時忘記割兔草,喂牲畜這些無法逃脫的“任務”,稍不聽話,惹到了母親,就是一頓棍棒伺候。中國家長式教育方式,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
孩子不聽話或者不順父母意,打一頓。而老一輩的人無法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區分什么教育方式才妥當這些嗎?他們最忌諱的就是年輕人學懶,恨鐵不成鋼。雖然這樣的教育方式讓人詬病,多少人也對此深惡痛絕。
但其中好的一點是:能讓孩子們很早就知道不偷懶,不游手好閑,不然有那些好吃懶做的壞毛病,很難成事。
靜萊的外婆,也就是許鈺萍的母親,典型的上世紀的勞動婦女,性格剛烈,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地,大字兒不識一個,操心的就是孩子們上學的學費問題,好不容易把豬喂肥,就得馬上賣了給孩子交學費。
她命也不好,年紀輕輕的,孩子還這么小,丈夫就在外面跟人喝酒醉死了,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那苦流多少淚都說不完,還能怎么辦呢?日子還得過啊,過了幾年托人介紹,又跟了一個新的男人,結了婚,又生了一個女兒,許鈺萍跟這個同母異父的妹妹差了整整十歲,從此這個家庭才算穩定下來。
兩個要強的人成為母女,就是針尖對麥芒的感覺。一個人想通過學習改變命運,走出去。一個人可不管這些,擔心的是今天的農活做完了嗎?今年的莊稼收成好不好?許鈺萍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錢的重要性,也知道那個錢有多不容易來。他們都在長身體,但家里可沒有多余的衣服,通常是哥哥穿過的衣服她接著穿。
許鈺萍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她和哥哥去田里捉龍蝦,自己還去挖折耳根(魚腥草),洗干凈再拿到集市上去賣——幾毛錢一斤,就這樣攢錢,攢啊攢啊,終于湊夠數目了,就去鎮上讓做衣服的裁縫打一件白襯衫。
當新衣服做好后,許鈺萍立馬穿上,嶄新的被熨燙的整整齊齊的一件白襯衫被她穿在身上,穿到學校里面去,別提有多神氣了。
那年代自然災害多,糧食作物受影響而大大減產,沒什么多余的食物。大人和小孩都吃不飽,許鈺萍和哥哥常常挨餓,有一次許鈺萍在學校還餓暈了,路上走著走著就倒在了地上,嚇得哥哥連忙把她背回家。
十幾里路的距離,單薄瘦削的哥哥硬是把她背回去了,母親看到背回來的女兒,趕緊找了村醫,趕來的村醫一看:“這孩子就是餓著了,沒哈大毛病,營養跟不上......”
家里確實沒什么吃的,大人也無可奈何。兩兄妹相依為命,她和哥哥親近,也覺得只有哥哥最疼她了。高考前一天,許鈺萍母親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說:
“我們家里條件有限,你和哥哥都是一樣的,上完高中就不上了,不管考沒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