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這一年在醫生的幫助下,我基本順利度過。暑假過完,重返校園,發現我們再次換了班主任,他是從北校調來的數學教師馬為民。年紀挺大,國字臉,長得又高又壯,戴著眼鏡,十分嚴肅,平時我們都不敢招惹他。
我問李國梁:“為什么我們換了班主任?之前的李老師不是一直教的很好嗎?”'哎,一言難盡,你走之后,先是宋剛的前位因為感情問題追他,他不同意,然后她就找人故意整他。最后沒辦法,宋剛只能告老師。老師剛把這件事處理完,結果接著就出車禍了。這些都是你走之后,放假之前發生的事。現在李老師應該已經出院了。”我一時不敢相信,那么好的老師怎么會遇到意外?但生活往往是由“意外”構成,我們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生命有時如此脆弱,脆弱的仿佛一抔一捏就碎的黃土,車禍、疾病、自然災害……任何一種事情發生在一個人身上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但所幸我們生長在強大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是友愛善良的。我們本身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可以讓我們很好的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仁義禮智信、溫良恭檢讓”這是我們骨子里的溫柔,也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上午第一節英語課,英語老師先說了她和其他老師一起去探望李老師的情況。當時李老師還躺在醫院ICU里,只能透過玻璃看到李老師躺在病床上,臉上戴著呼吸面罩。但她已能睜開眼,她拿出旁邊的白板,顫抖著用黑色的馬克筆寫下“能活著見到你們,真好!”那字體歪歪扭扭,表達的卻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渴望。“當時我就哭了。”英語老師說完拿掉眼鏡擦了擦眼睛。我們也都低頭沉默不語。希望李老師能早日康復,快點回來教我們。
九月份的第三個星期天,我和老宋老李代表全班同學來到李老師家探望她。李老師激動地歡迎我們,“李老師,我們都很想念您,希望您快點好起來。”我看到老師從沙發上坐起,我把鮮花獻給她,老宋和老李分別把果籃和雞蛋放在桌上。我先和老師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因為在我心中,她就像母親一樣關愛著我們每一位同學,特別是我,更是對老師充滿感激之情。老宋,老李也和老師擁抱了一下。然后我們一起坐在沙發上聊天。電視里播放著當年的熱播劇。“孩子們,今天真高興能見到你們,看到你們一個個都來看望老師,我感到很欣慰。”老師說。“老師,您的身體現在怎么樣了?”宋剛關心地問到。“現在恢復得差不多了,因為我是過馬路時被一輛車速不快的摩托車撞倒,主要是后腦勺著地,住了三個月的院。現在腦子里瘀血基本沒有了,再靜養一段時間就可以回學校教學了。”李老師輕聲回答。
“吃水果啊,孩子們!”李老師邀請我們吃桌上的水果,我們先推辭一番,最后我拿起一根香蕉,他們各拿一個蘋果,我們一起吃起來。“現在是哪位老師帶咱們班班主任呀?”李老師不經意地問。“現在的班主任是從北校調過來的教數學的馬為民老師,地理老師也是從北校調來的一位男老師,叫馮龔。目前就換了這兩門課的老師,其他課還是之前的老師教!”這次回答老師的是李國梁。
我們看著時間差不多了,也不能一直叨擾老師,于是我們就起身告辭,老師要起身送我們,我們不讓她送,讓她坐在沙發上多休息。
從老師家出來,我們并排走在馬路邊,我們仨都默契的選擇了沉默不語,誰也沒有說一句話。第二天,我們懷著期盼老師早日康復的心情緊接著又投入到緊張的高三生活中去。
我的高三生活很平淡,現在想來,那年的雪下的很大,我們所有人都瘋了似的跑去操場玩雪。我們打雪仗,有時把別人打的踉踉蹌蹌,有時自己被一個大雪球打趴在地。隔壁班班長鄭旭東在走廊上堆了個雪人,還插了個可愛的紅蘿卜當鼻子。高考前還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狠狠地撕書和各種試卷,然后從樓上扔下去,這是我們學校“代代相傳”的傳統,好像這樣做就能舒一口氣,接下來的一切事情都會如愿以償般美好。
高三,一個當時煩惱多年后想回卻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假如你采訪一位剛高考完的學子,問他愿不愿意再上一次高三,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當我們真正步入社會才會發現,那段歲月真的是生命中最純真的歲月。
當我們經歷過高考、大學,然后步入社會。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渺小,我們的人際關系漸漸發生變化,從處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變成處理老板與客戶的關系,處理甲方與乙方的關系。有的人像魚兒游入大海般熟練地處理各項事物,有的人則像那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做起。
無論你是哪種人無論你現在多大,一定要記住:努力,因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這本身就是一條悖論。哪怕我是條咸魚,只要我每天進步一點,我終會有翻身的那一天。
經歷過“大黑狗”的折磨和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意外”,使我明白生活時刻在考驗我們。我們可能愛而不得,我們視為珍寶的東西在別人眼里可能連糞土都不如,我們一邊感嘆命運的不公,一邊卻還要面對每天紛雜錯亂的生活。但生命最寶貴的地方就在于只有我們去經歷,去接受磨難,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滋味。你永遠不會知道公交車上最后一排那個陽光大男孩曾因在公交車上又哭又笑,被司機趕下了車。你也永遠不會知道在他心底藏有多少秘密,有多少是令他一次又一次心碎,其中又有多少是需要他用盡一生去彌補。
這些都是我曾經的生活,所以坐公交車我喜歡坐最后一排,大學上課我也喜歡坐最后一排,因為那里有安全感。
沒想到我還是遇到了那個令我心動的人。
只是這一切都是“我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