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信息和令人頭皮發麻的猜疑鏈聽得張靈弈沒由來的恐懼,老人的一切都是猜想,但是卻又像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讓人恐懼的猜想。
“上帝如果存在,那在他的藍圖當中,人類又扮演著怎樣的位置?”
“他為什么要創造人類呢?”
張靈弈疑惑的發問,此刻他已經完全沒有再關注老人的身體情況了,他迫切的想要得到一個答案,一個關于世界本質的真相。
“我不知道……”
“我只是感到恐懼。”
“如果章魚的身上存在著基因鎖,那么在我們的身上,是否同樣存在一把梭,在遏制我們文明的發展?”
“那么這把鎖,又是什么呢?”
“這把遏制著我們文明的鎖,是否又擁有解開的方法呢?”
“我們該如何創造,這把鑰匙!”
一瞬間,一股強烈的恐懼感席卷了張靈弈的全身。
就像是桌子上散落的珍珠在這一瞬間被鏈接起來了一樣,他立刻意識到了自己就是這把文明鎖的鑰匙。
作為一名年輕的博士,他對于人類社會有著足夠的認知。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在進入到信息時代之后,無論是從基礎物理學,還是從數學,等其他的方面的發展都在不斷的進入到減速狀態。
整個文明對于科技的積累和探索,已經達到了一種近乎于飽和的狀態。
這并不是說人類已經得到了宇宙的真理,而是說人類正在逐漸失去探索真理的資格。
文明是存在科學邊界的,人類文明的科學邊界則是由無數個頂尖的科學家構造。
如果把整個人類文明,對外界探索的信息比作一個畫在平面上的圓環,那么當他在小學的時候,他對于世界的理解,只是這圓環上一個普通的點。
中學的時候是一個稍微大一些的點,大學的時候則是一個不起眼的中心圓。
這種對外界信息的接收,源自于教育的普及,是逐漸擴張的圓形,一個在大圓當中小圓。
但是到了大學,在專業的分割下,我們的認知會逐漸變成一個朝著圓環靠近的斜線,術業有專攻,朝著某個方向極端的發展。
在成為博士之后,進行多年的深造,才有機會去觸碰人類的知識邊界,觸碰到這個大圓環的某個點。
如果有幸,能夠在接下來的生活當中,在學術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才有機會去撼動人類知識邊界,在這個點上輕輕地推動那么一點點。
這就是人類知識邊界的構筑。
這個圓環,象征著無數歲月一來,數不盡的人類之者一點一點在突破當中構筑的知識邊界。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弊端!
那就是培養一個能夠對知識邊界進行沖擊的個體,所需要的時間,經歷,財富,正在急速的增長。
幾百萬人當中,不,幾千萬人當中,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出現一個能夠撼動知識邊界的個體。
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在追逐原有積累的知識底蘊,只有先理解,才有可能談超越。
這是一個無比枯燥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能夠活六十年,那么或許至少有五十年都是在進行原始的學習積累。
只有生命的最后幾年,才能夠擁有對知識邊界進行沖擊的資格。
是什么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知識邊界擴張速度?!
是人類極低效率的學習速度,是人類短暫無比的壽命,是人類孱弱的信息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