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聊了一會兒,店小二又來了,捧著一個大餐盤,給兩人分別上菜。
“槐葉冷淘”是錦城的特產,用青槐嫩葉搗成汁,再和入面粉中做成細長的面條。再經煮熟、冰水浸泡、撈起澆拌熟油、冷藏,然后再加佐料調味。這時候,面條已是色澤鮮碧,清涼爽口。
這家食館的招牌菜就是槐葉冷淘,大碗中的碧綠面條配著些各色的各樣蔬菜,看著很清新雅致。
“哇……”王鳴之的鼻子動動,聞到一股獨特的香味,口水頓時就涌生出來了。
店小二又把兩碟魚膾呈上餐案,碟中一片片魚膾疊得整齊,有些本店的特制醬料可以蘸。
妮芙也已經食指大動,但在他面前,當然還顧及著餐桌禮儀,她雙手合十,閉目地默念了幾句供養咒,然后才拿起筷子去夾面,“我不客氣了。”
王鳴之跟著合手,裝模作樣地念動嘴唇,總感覺有點怪異。
待她一開動,他也舉筷夾面,咕溜吃了一條,嗯噢,還真不錯!
酸酸甜甜的,又香又脆,很奇妙的槐葉味道……
“好吃,真的好吃。”王鳴之不禁大吃起來,第一次嘗到這么美味的涼面。而且在這冬天時節,盤腿在溫暖的館里,吃著涼快的冷淘,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呵呵。”妮芙見他這么不拘禮度,也不約束自己了,連連地夾動筷子,歡快吃面。
王鳴之夾了一片魚膾,蘸了蘸醬料,再放進嘴巴,嗯噢!雖然沒有入口即化,還是要自己嚼的,卻十分鮮嫩薄細,吃著不感覺油膩,特別的香滑……
“不錯啊?”妮芙亦吃了一片,那語氣好像這是她膾的一樣。
“嗯嗯。”王鳴之點頭,“很鮮,很細。”
她有些期待,但他不得其解,終是沒有吟出幾句詩來。
好吧,妮芙狠狠嚼起一片魚膾,又道:“去年潑寒節,我還在上學呢,今年居然要播劇了。”
王鳴之現在知道潑寒節是什么,這個西域傳入的節日在每年十一月初舉行,最初是胡人們走上街頭歌舞游樂,互相潑水。后來盛行于全唐各地,玄宗一度下令禁斷,后來又復蘇,但裸奔是不行了。
現在的潑寒還是個全民大狂歡的節日,街頭上各種游藝隊伍,胡人們尤其要一展身手。
因此《羽林郎》一開始要拍就定在潑寒節前一天晚上播出,趁景助興。
“我也是。”王鳴之說,去年同期,大概在過圣誕節?也是個胡節……
這邊也有,叫“移誕節”——耶穌的翻譯是“移鼠”。這是大唐最早也最大的基督教派景教自己翻譯的,因為佛教以白鼠喻白天,黑鼠喻黑夜,移鼠就是有能力推移日夜的存在……
要說圣誕節的話,那就是二月十五道教的“降圣節”,老子李耳的誕辰,李唐是認李耳為祖宗的。
“移鼠啊。”他感嘆,兩邊世界真的很多不同。
“潑寒那天你有什么計劃嗎?”妮芙問,似乎微微有點不悅,有時候他好木訥哦。
王鳴之心頭一動,不能閑下去的話,“寶蓮,你說我搞個游藝隊伍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