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和張大利去河邊擔水,也就是說兩個人用一根扁擔去擔一桶水。
王燕和田芳負責煮飯燒菜,當然,煮飯要等有柴禾才行。
分工明確,大家又是年輕力壯的,所以半下午的,一大鍋飯終于煮好了,菜也燒熟了。
吃飯的時候,每個人的臉色都有些不好看,粗糧太多,細糧太少,手藝又不佳,煮出來的東西簡直難以下咽。
蔬菜還好一點,野豬肉根本就咬不動,一口豬肉在嘴里嚼吧了半天都是整的,只能伸長脖子咽下去。
一頓飯吃完,鍋里還能剩下一半粗糧,菜和肉倒是全部吃完了。
劉利民用筷子敲了敲碗道:“這樣不行,我們一個月才二十斤,不能浪費了。”
王燕不高興了:“我在家里從來就沒有煮過飯,能燒熟已經不錯了。”
田芳也虎著個臉道:“生火都生了半天,太難了。”
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葉塵鳴,葉塵鳴想了想說道:
“我們是知青,來這里肯定要干活,干活才能有公分,所以以后的日子估計更難過。
為了避免矛盾,我們就輪流來干活吧,四個男人每天兩個擔水,把水缸裝滿就行。
四個女生每天兩個煮飯,也是輪流就行,至于洗碗啥的,每人每天輪一次。
還有這里的冬天應該會很冷,所以柴禾很重要,我們八個人每天都要去撿柴,直到把柴房堆滿。”
眾人點頭,柴禾的確很重要,必須要多多準備著。
“鍋里剩下的糧食不能浪費,明天早上放點水再煮一下,配點咸菜醬菜啥的當早飯吃。”劉利民提議。
大家都非常支持,糧食不能浪費,還有葉塵鳴的安排也非常公正。
幾個人開始出發找柴禾去了,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幾個人,都不知道砍柴要帶好柴刀和繩子。
只能撿一些別人不要的,或者說別人來不及撿走的柴禾。
柴禾撿多了需要用繩子來綁住,沒有繩子的他們一路撿,一路丟,弄得手忙腳亂的。
蘑菇村的村民們還是很善良的,看他們這些孩子的狼狽樣,就教會知青們去找一種草,這個草可以編制麻繩。
還有村民把家里多余的柴刀賣給了知青,收了二塊錢。
有了柴刀和繩子,砍柴就變得非常方便了,女知青搓繩子,男知青綁柴禾和砍柴禾。
幾個人在天快要黑下來之前回到了知青點,今天晚上和明天早上要用的柴禾應該夠了吧。
事實上看上去這么多的柴禾根本就不經燒,八個人燒了四鍋水就把他們今天撿的柴禾用了一大半。
每個人只能稍微清洗一下,想要洗澡洗頭,那是不可能的。
睡覺前,葉塵鳴報了一下今天的開支,買菜買肉,買桶買鍋,還有柴刀和水缸,一共用了十塊錢,每人拿出一塊二毛五。
大家連忙開始掏錢的掏錢,收錢的收錢,忙碌完就鉆進了被子,沒多久,知青點就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