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小妹和姚亮抵達這單完后,也沒找什么導游,就兩個人拿著路邊買的導游冊子,開始在這邊閑逛
他們參觀了星光大道,還參觀了好幾個電影的拍攝遺址。
呆小妹興奮的不得了,時不時嚷嚷著讓姚亮給她拍照。
“老公,你說咱們自己投資拍電影怎么樣?"
開心之余,
呆小妹吃著冰淇淋對姚亮問道。
沒想到姚亮卻搖搖頭:“想多了,在好萊塢投資拍電影,咱們可沒那個本事。”
???
呆小妹一頭霧水。很顯然。
她不明白姚亮的意思。
姚亮笑了笑,卻沒有多說什么。
他不是在開玩笑,每年被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導演和制片人坑的血本無歸的投資人,不在少數。
很多人往往把錢投了進去,結果到最后電影上映之后,根本沒辦法收回自己的投資。
要么就是電影票房不好,血本無歸。
要么是電影票房好,可是卻拿不到分成,被生生拖了好久。
而且。
好萊塢如今的格局,其實很有意思。
姚亮當初曾經了解過一些東西。
之前的好萊塢,一直控制在制片公司手中。
但是,
最近幾年好萊塢發生的一系列人事動蕩,加上新媒體和高科技的雙重沖擊。
使得米國主流院線在傳統商業模式和新模式之間的斗爭愈演俞烈的情況下,制定并推行了一項新協議
也就是直接發行協定,讓院線和好萊塢主流片商之間的關系瞬間處于緊張狀態。
通過直接發行協定,院線可越過主流片商直接與獨立制片廠談協議、與獨立制片人預訂電影,而不用接受片商的干預,從而爭取更有利的回報。
此外,個人電影逐漸受到奧斯卡獎項的青睞。
據統計,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獎的作品,能帶來約三千萬美元的額外票房,如若最終拿下了奧斯卡獎,收入還將再增加兩千萬美元左右,其中利益可見不小。
由此看來,個人制片正以崛起之勢,在好萊塢新局面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
說實話,
好萊塢百余年來發展到今天,大制片廠的變遷史本身也算得上是精彩的劇情。
從好萊塢的格局來看,一直經歷著所謂“六大”、“五大”甚至最早的“八大”之間的輪回,這樣的變化并不是頭一遭。
最早的好萊塢黃金時代有“五大”:米高梅、二士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華納兄弟、派拉蒙。
后來,
隨著哥倫比亞、迪士尼以及環球的崛起,“五大”開始變為“八大”。
再后來,雷電華電影公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年退出電影圈,轉向無線和有線電視發展。
八十年代聯美公司并入米高梅,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
百到委五年早白地一部《風語老》把來高梅搞的
一蹶不振,索尼趁機吞并了米高梅,奠定了看似穩定的六大格局。
當然,
不久之后,隨著迪士尼并購二十世紀福克斯,好萊塢又會重回“五大”。
之所以說這幾家公司控制著好萊塢,是因為他們名下的電影發行公司占據著北美市場超過九成以上的票房收益。
它們所控制的發行公司或分銷網絡都有各自的細分品牌,
例如,有專注藝術電影的發行,比如福克斯電影公司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燈電影公司。
或類型電影的發行,比如索尼影視娛樂旗下的幕寶電影公司。
而由于巨頭公司的細分市場,導致了一些原本專注該類電影發行的公司在今年開始傳出被迫解散或被收購的消息。
哪怕是最頂級的明星,最項級的導演,除非達到喬治盧卡斯或者斯皮爾伯格那種層次,否則面對六大電影公司,都只能卑躬屈膝。
藝人,歸根結底是商品。
在任何地方都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下。
姚亮就算有錢,也不會涉足影視娛樂行業的。
因為他很清楚這里面的水太深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