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褐星文明的小型城市,根本不是帕瓦帝加傳統意義上那種十幾平方公里的小城,它容納人口的計算方式,不是按照可以居住多少人計算,而是按照可以提供多少工作崗位來計算,由于大多重復性的體力勞動都由機械傀儡完成,褐星人主要負責操控和思考,因此他們概念里的小型城市,最多容納一到兩萬人口,而占地面積上千平方公里的大型城市,也不過容納十到二十萬人口就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會出現工作崗位不足的問題,對于亟待復興的文明來說,這是最可恥的浪費。
原點城正是這樣的‘小’城市,市郊的一半是廣闊的農業區,擺脫了飛船的桎梏,廣闊的大地可以為褐星人提供真正的農作物,被束縛怕了的褐星人們,早早就開辟出了大塊大塊的種植和養殖區域,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里,美食都會成為褐星人社會最重視的東西之一。
另一半則劃分給了重工業區,如今百廢待興,有太多的設備需要生產,生產工廠建設再多也覺得不夠,如果不是城市規劃限制,恐怕工廠的數量還要多幾倍。
城市內部則主要是輕工業區,加工,制造,裝配,同樣是大量的工業建筑,規模卻要小不少。不過規模雖小,工廠種類卻多的驚人,單是服裝一項,就涵蓋了從紡織到染色再到裁剪和加工一套十多種生產工廠,整體算下來,數百上千不同種類的輕工業設施遍布全城,充分體現了城市建設初始迫切的需求。
最內側則是商業設施和市政設施,新褐星文明延續了流亡時代初期的習慣,實行的是基礎物資配給制和貨幣購買制并行的制度,因此各類商業設施還是很重要的,雖然現階段商業設施都是由市政機構控制,但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文明復蘇社會趨于穩定之后,必將迎來新的局面。
隨著艦長們登陸新褐星,城市建設已經區域完善,各種工業和農業設施早已建造完畢,其中一部分已經開始運轉了,但絕大部分生產設施還處于空置狀態。負責生產的金屬傀儡都已經就位,就等著控制人員就位,便可以投入生產了。
于是,十天以后,第一批工作人員就位了。
一萬人用了兩天時間,終于全部從沉睡中醒來,醒來之后又用去了整整三天,才從艦長們的講述和飛船主腦的影像記錄里,初步了解了當前的局勢。這些乘客至少是第三代艦上人家了,從一出生,就生活在逃亡的旅途中,早就見慣了各種各樣的危機,恢復記憶之后,心理承受能力遠超過正常世界的智慧生物,前后只用去了五天的時間,就已經接受了現實。不是普通的接受,而是重新恢復了對文明重建的熱忱,迫不及待的想要開始投入重建工作中去,用自己的雙手,復興褐星文明過去的輝煌。
但艦長們顯然并不打算急著讓他們現在就開始工作,雖然文明重建很緊迫,但也不急在這幾天。于是之后的五天時間里,艦長們帶著一萬人的大部隊,飛遍了新褐星的每一個角落,就像殷勤的長輩在向離鄉多年的孩子們介紹故鄉的新變化。
飛遍的可不是新褐星,而是整個新褐星星系,沒錯,大部隊還乘坐著穿梭機,進入有序空間中游覽了一圈。
這時的新褐星星系,已經擁有了六顆行星,除去最內環的一顆大型沙漠行星,以及最外環沉睡著其余流亡飛船的冰封行星之外,還有三顆行星和新褐星結伴在恒星軌道上旋轉,三顆里只有一顆屬于宜居行星,顯然是為了將來向外拓展準備的,而另外兩顆,都是寒冷干燥的荒蕪星球,但礦產極為豐富,不用想也知道,它們就是將來新褐星的主要資源中心了。
五天里一直在休整,一直在旅行,直到第五天,也就是一萬乘客開始蘇醒的第十天。
在褐星文明的習慣里,每十天是一個計算周期,即便在流亡途中,這個習慣也沒有改變,依然保持著工作九天休息一天的傳統,當第十一天降臨,褐星人們就會重新投入工作,進入一個新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