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獅子頓時氣勢一弱,重新回到傻乎乎的本質,急忙邁開腿跟了上去。
一邊奔跑,王宇臉上一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兩條后腿肉差不多有15公斤,就算除去骨頭,也夠王宇和小獅子飽餐一頓了。
關鍵是這次捕獵非常輕松,不費力,不費時,對于非洲獅來說,斑鬣狗簡直就是食物提款機。
捕捉不到食物怎么辦?去搶斑鬣狗;餓了怎么辦?繼續去搶斑鬣狗。
曾經有位動物學家,花費了八年的時間,做出一個統計表。
統計指出,獅子狩獵的成功率并不高,捕獵10次,大概只有兩次能夠成功,也就是百分之二十的狩獵成功率。
而斑鬣狗群的狩獵成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
八年時間中,斑鬣狗爭奪獅子的食物次數是215次,而獅子爭奪斑鬣狗群的次數高達2282次,比斑鬣狗的次數多整整10倍。
很多時候,獅群一整天的時間都無法捕捉到食物,那這個時候應該怎么辦?很明顯,搶斑鬣狗的食物!
王宇今天也體會了一回當強盜的感覺,事實證明,搶奪斑鬣狗的食物真的非常爽。
如果他是獅子的話,也會有事兒沒事兒選擇搶斑鬣狗的食物,畢竟這比自己辛苦捕食,要輕松幾十上百倍。
王宇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很可能獅子不吃斑鬣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一旦獅群開始吃斑鬣狗,那么說明斑鬣狗的地位,從競爭對手變成了獵殺的目標。
這樣一來,會造成大草原上的斑鬣狗數量銳減。
等到了那個時候,獅子無法捕捉到食物,又沒有斑鬣狗可以搶奪,反而會對自己不利。
獅子的這種策略,在荒野中被稱為宜斯策略,是一種保持種群穩定持續發展的一種法則。
正是因為有斑鬣狗這個競爭對手存在,他們才能在,僅僅只有20%的狩獵成功的幾率的大草原上,一直繁衍至今。
這種策略,不是某一只獅子,突然某一天想到的,而是經過成千上萬的進化,獅群為了持續發展,而逐漸演變出法則。
打個比方,就拿小獅子來分析,小獅子前幾天非常饑餓時,也沒有選擇獵殺斑鬣狗,而是搶奪他們的食物。
他并不會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因為這是,刻印在基因中的本能優先級。
非洲獅的食物優先級是食草類動物,之后是搶奪斑鬣狗的食物,最后是斑鬣狗。
食物優先級的最后選擇,才是斑鬣狗,也就是說,除非獅子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否則是不會吃掉斑鬣狗。
就像人類一樣,幾千年的文明進化,讓人的基因中也刻印了食物的優先級。
任何人,包括王宇,在得到一塊生肉時,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煮熟了再吃。
當外部條件無法將生肉煮熟時,才會選擇生吃,相信沒有人拿到生肉,第一反應就是往嘴里塞吧。
哪怕是非洲原始的當地部落,在獵殺食物后,也會將其帶回部落,煮熟了再吃。
他剛剛第一眼看到野牛尸體時,腦海中的想法就是吃烤牛排。
當條件不允許,無法生火的時候,他才會選擇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