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領軍十萬,繞過阿爾卑斯山,采取奇襲手段,對羅馬人發起進攻,以損失四百人的微弱代價,擊殺羅馬軍隊三萬人,俘獲一萬人。
此后爆發的康奈戰爭,漢尼拔手下四萬步兵,騎兵一萬四千,對陣羅馬軍隊八萬步兵,騎兵六千,戰爭僅僅持續了十二個小時,羅馬人損失七萬余人,而漢尼拔方面只損失了六千騎兵。
布匿戰爭中一系列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能,讓漢尼拔獲得了西方戰略之父的美譽,和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拿破侖并稱歐洲歷史四大軍事統帥,他在戰爭期間表現的出色戰略思想,至今為各國沿用。
雙方正面戰場上,漢尼拔行事琢磨不透,風格詭異,戰爭連連得利,羅馬人差點就被亡國滅族,即使軍事實力明顯更強大也不敢和其爭鋒,只能避免與他正面交戰。
漢尼拔的強大,間接激發了羅馬帝國年輕一輩將領的戰略思想,羅馬人派出小股部隊進行騷擾,試圖拖垮漢尼拔,削弱他的軍事實力,這一系列行動頗為有效,漢尼拔后面發動的戰爭都沒有取得很大的效果。
迦太基政府害怕漢尼拔打敗羅馬帝國后,率兵回國后顛覆政權,而愚蠢地在議會上決定,不再給予漢尼拔任何的軍事援助。
迦太基商業發達,大多數是商人和富農,幾乎沒有人愿意參軍,九成以上的土兵都是雇傭兵,前線戰地低效率的補助,根本無法長期支付高昂的軍費。
后方增援遲遲沒有到達,雇傭兵的軍心開始動搖,但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以戰養戰的政策,漢尼拔在進攻上依舊取得了一些勝利,在沒有后方增援的情況,在意大利苦苦支撐。
之后,羅馬人發起反攻,組建強大的海洋艦隊,越過漢尼拔直接攻打迦太基,打算毀滅了腓尼基人的根基,漢尼拔無奈退出意大利戰局,放棄了固守了十幾年的意大利,班師回朝救援。
衛國戰爭愈演愈烈,勝利的天枰一度向迦太基傾斜,可此時漢尼拔已經不再年輕,逐漸的年老的漢尼拔身心俱疲,軍隊中又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年輕將領,加上盟友反戈等一系列原因。
扎馬戰役失敗,迦太基也對年老的漢尼拔的軍事能力產生了質疑,于是迦太基向羅馬投降,意味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除了巨額的戰爭賠款,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領土,海軍幾乎被迫完全解散,相當于是自廢武功了。
戰爭結束后,人到中年的漢尼拔失去軍權后,毅然從政,在政治上顯示出他不亞于軍事才華的能力,反腐敗,改革等一系列的手段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七年之后,羅馬人害怕迦太基人經濟恢復后再次崛起,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這個心腹大患,否則就踏平迦太基,軍事能力薄弱的迦太基無法拒絕,昔日英雄悲憤交加之下,無奈自愿提出流放海外,永生不再踏入迦太基,羅馬人這才做罷。
失去了漢尼拔這個心腹大患,羅馬人睡覺都更踏實了,雙方安分過了五十年,期間沒有爆發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