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哪來的西瓜
王宇蹲在一顆植被旁邊,仔細辨認了起來,說道:“這是一株鹽生草,多生長于戈壁灘地區,一般分布在亞洲地區,北非也有少量分布。
你們看這片土地的表面有一層白色的霜,再加上這附近的植被稀少,即使分布都是一些耐鹽植物,看起來是一片鹽堿地。”
“要知道,脫水還會流失體內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這么幸運,能夠在沙漠中遇到一片廣闊的鹽巖。
如果你陷入沙漠之中,想要補充身體的無機鹽,你們就要把心思放在地面上,找到類似于我腳下這片鹽地,往往能夠補充鹽分。”
“補充方法很簡單,你只需要在地面上扣下一些白色的鹽霜,帶上一些泥土也沒關系,把它含在嘴里或者是放進水里,就可以了。”
說著,王宇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口水沾了一些地面的白色顆粒,搓了兩下,放進嘴巴里,一股咸味立即傳來。
王宇皺著眉頭說道:“味道很咸,不過你們在碰到這種鹽地的時候一定不要著急食用,要事先仔細觀察一邊,曾經有野外求生者在沙漠中遇到了一片鹽地,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補充鹽分。
結果很不幸的是,地面上的白霜不是食鹽氯化鈉,而是燒堿,具有腐蝕性,他的皮膚當場被燒傷了!”
廳里眾人聞言都很驚訝,忍不住詢問怎么辨認燒堿和食鹽的區別。
“其實光靠外表辨認的話,有些難度,另有一個辨認的方法不難,但需要一定的代價,只需要一些水,濕潤后的燒堿,摸起來滑膩膩的,就像是肥皂水一樣。”
王宇解釋道,這也是為什么他剛才在食用之前還用沾了口水的手指搓了搓,確認無誤后才食用。
“其實在沙漠中,類似于這種鹽地不會很少見,尤其是曾經有一片水澤或者地下水豐富的地方,它們往往是經過長期水鹽運動形成的。
地下水將巖層中的鹽性物質溶解,上升到地面以后,地表水蒸發,而礦物鹽則永遠地留在了地表,形成鹽堿地。”
王宇解釋道,像這種鹽堿地在華北平原地區很常見,春季期間由于不合理灌溉,很容易導致次生鹽堿地的出現,而大多數農作物都是不耐鹽、不耐堿的,因此不少良田因此荒廢,無法耕種。
如果是在數天前遇到這片鹽地,王宇一定會十分驚喜的,但現在他擁有純度更高,雜質更少的鹽巖,這種地表鹽雜質高,對于現在的他來說,沒有絲毫的吸引力。
相反,他現在甚至不希望碰到這種鹽地,因為它們一旦出現,那就意味著植被稀少,缺少能夠遮蔭的樹木,而且它們往往還是大范圍的出現,可能是數公里范圍內,甚至數十公里內都是鹽地,除了一些耐鹽植物以外,幾乎是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
走出這片鹽堿地,已經是中午了,王宇躲在一處巨大巖石的凸出區域,那里是方圓近一公里內,唯一可以提供休息庇蔭的場所。
除此之外,到處都是鹽堿地,幾乎沒有植被覆蓋,更別提一些樹種了,根本沒有辦法在這種地方生存下去。
中午的午餐依舊是鴕鳥蛋,老實說,這種既能補充水分又能富含蛋白質營養的食物,是沙漠生存中最為理想的食物之一,可以選擇生飲也可以煮熟,而且還可以長期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