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琴把許知念跟她說的收購糧食的事,從頭到尾和張油坊說了一遍,周圍的幾個鄰居都交口稱贊起來。
張油坊默不作聲,他總覺得哪里不對,可一時又想不出來到底哪里不對。
有一點很肯定,他得趕緊把這些東西處理出去,不然,他連基本的生活費都沒有了。
第二天下午,許知念如約來到了張油坊家,清點了所有的糧食之后,現付現結,然后讓他找個驢車運送到了鎮里。
一路上,張油坊一個勁兒地追問,到底這些糧食能送到哪兒去,可許知念只是繞三繞四,不肯告訴他實話。
等張油坊走了之后,許知念去找了李向陽,一氣兒把這些糧食都拉到了向陽糧油商店。
之前在閑聊的時候,她就聽李向陽說起過,不好的糧食,也是有用的。
李向陽跟介紹過,一共有三個方向,先矬子里面拔大個,篩選出來稍微好點的,可以送到養殖場做飼料,一斤能賣到六分到七分,再差一點的,可以送到釀酒廠做散裝高度白酒,一斤賣個三四分錢,最后的那些糟粕,實在搶救不了的,還可以發酵一下,做有機肥。
這種肥料在南方十分搶手,一旦做成有機肥之后,賣價直接能翻倍。
所以,許知念從張油坊這里低價收來的破爛糧食,并沒有賠錢,通過李向陽轉手,還小小賺了一筆。
她沒貪這筆錢,把所有的利潤都留給了李向陽,自己只要了收購的本錢——此時,比錢更重要的,是村里的風評和李向陽對她的印象。
生意,有的時候賺得是錢,有的時候,賺的是人情。
再次回到村里的時候,許知念在村民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了不少。
經過井邊大槐樹的時候,幾個老太太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老許家這丫頭不得了啊,小小年紀就有門道,把那破爛糧食都處理了!”
“不只是有能力,人家心眼好啊,要不是她出手,張油坊家就徹底完了。”
“就是,之前那個張玉嬌心狠手辣,把人許寶丫推到冰窟窿里,許寶丫這叫以德報怨呢。”
“可不是么,張油坊在人家收糧食的時候橫插一腳,差點讓人家完不成任務,現在還得指望人家寶丫給他們收拾爛攤子!”
這些贊美和感慨,許知念都安心笑納了。
有了這些好評,才能開展下一步的工作。
接下來的幾天,除了母親,全家人都回到村里幫著種地,他們家頭一回種花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許知念有先見之明,在鎮上的農技站要了種花生的知識手冊,種植過程很順利。
許知念生長在農村,可從小到大都是家里的寶,從來沒沾過一指頭農具,這回也是一樣——許知念的工作就是送水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