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毫無征兆地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中。
三日前,傳來消息,曾經的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石守信率舊部朝汴梁城而來,聲稱要“清君側”。
隨后,王審琦和王全斌也紛紛響應。
城中百姓只以為這是普通的叛亂,卻沒想到,遠在黔地的二公子趙德昭,居然也率兵向汴梁城進發。
更有甚者,早已消失多日的王弟趙光義現身,并宣稱自己接到了宋王密旨,要替宋王肅清宇內,鏟除奸佞。
為此,宋王趙匡胤連發數道召令,說他們幾人已經叛亂,要求各地阻擊叛軍,勤王保駕。
但還沒等眾人反應過來,
很快,汴梁城外的兵馬突然調動,涌進了汴梁城,接管城防。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城中的守軍卻基本上不怎么反抗,便直接交出了城防大權。
并且,巡城的頻率和力度驟然增加了許多,對汴梁城的掌控也比以往更嚴厲了。
京都府官衙內,府尹這兩日不停簽發政令,下發汴梁城各坊坊官,巡街武侯,以及官衙內的差役們,嚴令轄下差役人等搜捕城中可疑人士,增加夜晚巡街次數等等。
城內的空氣驟然緊張起來,百姓和商賈們不明所以,只覺得詫異。
但居住在汴梁城的朝臣們卻仿佛明白了什么,不愿急著站隊的朝臣們紛紛安分守己,除了朝會和官署辦差,其余的時間皆是閉門謝客,更不與同僚私下來往,生怕沖犯了上面幾位大人物的猜忌之心。
而一切看清了局勢的朝臣們,則悄悄向趙光義的王府投遞名帖,準備豐厚的禮物悄然登門拜會,表達站隊之意。
也有朝臣入夜后想要進宮覲見宋王,卻被拒絕,但仍然表明自己的忠心。
全城的氣氛緊張且詭異,一股暗流以無可阻擋之勢悄然流動,在詭譎的沉默中醞釀著驚濤駭浪。
山雨欲來,黑云壓城。
而十二樓中,嬴封平靜地注視著這一切,卻絲毫不為所動。
“嬴兄,東風已至,你還在等什么?”
身后,傳來了趙敏嬌柔清脆的聲音。
嬴封尋聲望去,目光在趙敏艷麗不可方物的臉龐上停留片刻,淡淡說道:“自然在等幾個值得我等待的人。”
趙敏聞言一笑,走上前來,與他并肩,望著窗外已經被肅清的街道,說道:“看來,大宋王朝也不過如此,輕而易舉之間,就能改朝換代。”
“趙姑娘,你真這么想?”
“雖然我想這樣說,但這只不過是表面而已。”趙敏說道。
嬴封緩緩點頭。
此次計劃看起來實施的非常容易,但其實那是因為他們這邊有著趙光義這個王弟。
如此一來,這就變成了王室之爭,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改朝換代。
否則的話,那些將領決不可能輕易就能被策反。
甚至可以說,若是此時有其他國家進攻大宋,恐怕那幾位正在朝汴梁城趕來的將領就會立刻放棄行動,轉而奔赴前線,抵抗外敵。
所以,這場變故的核心點在于,必須讓趙光義看起來是幕后推手,而其他國家的勢力只不過是他利用的對象罷了。
“趙姑娘,你愿不愿意跟我回大秦一趟?”嬴封突然說道。
聽到這話,趙敏笑道:“你想娶我啊?”
“那你可得把聘禮準備好,我父王可不是個好說話的。”
“但只要我們去求他,應該還是能在一起的。”
嬴封聞言,頓時氣息一滯,他苦笑道:“只是尋常朋友間的邀請而已。”
“那我可不愿!”趙敏直接拒絕了他,“你等的人應該已經到了,我們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