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要送急病人,一路不停,到鎮上時天也已經黑了。
張南瓜幾個道了謝,在鎮口下了車,便直往馮家在富康巷的住宅去。
馮家往上三代就發了家,在鎮上有三個鋪子,不說多富,但也是拿得出可觀家底的人家。
在富康巷的宅子也住了兩代人了,足有三進,還算氣派。
這般人家,照理說唯一的女兒也不會嫁到普通的張家。
但商戶說著好聽有錢,于讀書人來說,還是差了一截的,特別是張南瓜那時還正好考上了童生,在大家看來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在馮氏看上了長得白凈端正的張南瓜而張南瓜也對清秀俊麗的馮氏一見傾心時,馮父樂見其成,一手促成了此好事。
本以為是一樁妻子資助相公科舉一路青云而上最后成為官家夫人的美談。
可不想一直到生了三個孩子,張南瓜也沒能再進一步。
馮父見張南瓜只知吃喝享樂,這輩子估摸著也與做官無緣了,就鞭策他哪怕考上個秀才也好。
秀才算半個官身,見官不用跪,免徭役,免田賦,還有官糧領。
到時候辦個私塾當個教書先生,受人尊敬,也算是體面了。
可惜張南瓜自考上了童生就得意忘了形,又被岳家的銀子給養刁了身,習慣了貪玩享樂,根本沒了心思再進取。
馮父失望不已,便斷了每月給的銀。
后來馮父去了,隨著張松長大,讀書比張南瓜還好,馮大舅仿佛看到了希望,這才繼續供銀子給妹妹望外甥考官出息。
本來希望多大的,張松學習好,很得夫子喜歡,還被夫子看好,許了自己的閨女。
哪想到張松腦子發熱,少不知事被個俏寡婦勾了去,壞了這門親不說,還被鎮學退了學。
張老豆又傳出殺了人的名聲被關進了大牢。
馮舅母本就不樂意把家里的銀子用在這不知前途究竟如何的外甥身上的,這一下更是避之不及,怎么也不愿意再接濟馮氏一家的。
可張南瓜一家到了縣里不久,打不死的蟑螂翻了身,張松又考進了潭山書院。
這還真是注定出息的人怎么也會出息的。
馮大舅這回堅定不移,再次貼了上去。
這回可是花了大價錢,銀子如流水一樣的任給,不知道貼了多少去。
馮舅母即便不舍,但想著外甥讀得是潭山書院,那個只要讀出來不是做官至少也是舉人,再不濟也是秀才的潭山書院呢!
如今的付出,不久后都會有回報的。
誰叫她多年生不出孩子,后連生兩個女兒,前幾年才生出了一個兒子呢。
兒子太小,又太孱弱,要是以后有個當官的表哥護著,那就好了。
為此,馮舅母想著銀子不能白花甚至都打了把才十歲的大女兒許給張松的主意了,就為了套牢張松,免得他日后出息了不認人。
這還沒成行,好處都還沒沾上呢,又出了昌樂國攻打的事。
氣勢洶洶,連嶺南關都失了守,眼見著荊州不保,多少人都跑出去了。
當時馮氏來叫他們一起走,馮大舅舍不得這鋪子產業,猶豫了一瞬,想著打到東陵縣了再跑不遲。
但沒想到常山王打退了昌樂大軍,戰局回穩,一片大好。
所有跑出去的人都陸續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