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藕出了漿來,便將藕漿盛在布袋中,袋下放盆,用清水往袋子里清洗,跟過番薯粉差不多,邊沖邊攪拌袋里藕渣,直至過濾出來清水時就行了。
接著又把清洗出的藕漿用水沖洗一天到兩天的,跟番薯淀粉漿一樣,需要一個沉淀的過程,每日記得都要攪拌一次。
等到除掉浮在水面上的細藕渣,并去除最底層的細沙,隨后把里面的粉漿放到另一個盆里,用清水調稀再沉淀。
這般不斷兩次,至藕粉呈乳白色就行了。
最后就是將經過浸洗,沉淀后的藕粉用一清理布袋子盛好,再用繩吊起來,約大半天就可控干,這個過程跟做湯圓面一樣的。
水份控干后,將藕粉取下,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粉團,晾干,隨后用刀將粉團切成片狀,再次晾干即成藕粉。
眼下只能先做到洗漿這一步,剩下的宋秋都仔細交代了王氏,把這個事交給她來盯著。
挑出來的粉藕估摸著有個兩百來斤的,藕粉出粉率不高,至多百分之十左右,宋秋想著這粉最后曬干頂多也只有二十來斤。
二十來斤,倒也能做出好些東西來了,暫時先就這樣。
反正莊子里還有半個荷塘的蓮藕還等待開挖呢。
到時候,接著再做就成。
半下午的時間,光是弄藕漿這些就忙了個夠嗆,天見著就黑了,吃過晚飯,宋秋幾人回村去,洗洗也就睡了。
這一天天的,感覺忙得不行,沾床就想睡得,也沒時間想別的事。
第二日一早,宋秋帶著做好的果醬,以及天不亮到趙家那里接出的一壇羊奶直奔鎮上去。
鄒氏四人自那天被從牙行買下來就一直帶著鋪子里,照宋秋說的,這兩天把鋪子里里外外的都打掃了個干干凈凈。
宋秋不來,他們也沒出來到處走動。
鋪子打掃得不能再干凈了,都找不到事做了,這等著就有些心急。
眼見著姑娘還不來,手里頭沒有活計做著,只覺得吃飯都不踏實似的。
好不容易等到宋秋來了,幾人都是心下大喜,趕緊幫著杜傳福從騾車上搬壇子下來。
鄒氏伺候過人的,眼色極好,忙麻溜的給宋秋端上一碗溫開水來。
宋秋喝了水,歇了會兒氣,等東西都搬到庫房放著了,就讓杜傳福自個歇著去,帶著鄒氏幾個進了廚房。
鎮上鋪子或人家,燒柴,一般每天都有專門的打柴人擔著柴走街串巷的叫賣的,那柴都是齊劃好的一捆一捆的,燒著方便得緊。
聽著聲了,開了后門,喊人過來買上一捆兩捆的就夠做好幾頓飯的了。
宋秋那天就交代了鄒氏幾個,做飯自己買柴的。
所以眼下廚房里有柴。
見宋秋要教他們做點心了,招弟話不多,但勤快,趕緊搶著就生了火來。
宋秋就看著鄒氏幾個道“如意你識字,也會打算盤,鋪子開了,你就負責當掌柜在外頭招待客人,廚房這塊,就交給楊嬸,所以這做點心的手藝,你得仔細學著,還有喜妹和招弟,你倆也看著,到時候你們三個,就負責每日的點心。”
幾人聽著,紛紛點頭。
楊氏雖然以前當過小管事,但她不識字,更不會打算盤,喜妹兒和招弟兩個就更別說了。
所以三人對于一同來的鄒氏今后當掌柜,一點意見都沒有。
反倒是姑娘愿意親手教他們做點心,這可是手藝,他們高興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