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這次的出川,是兵分兩路的,姜維計劃自己率領兩萬人馬從北路前往江陵,羅憲則率領一萬人馬走南路去救援陸抗,兩路兵馬同時出發。
姜維調到永安一年多來,可一點也沒有閑著,姜維深知,對付魏軍,那怕真就是吳蜀兩軍的兵力集中起來,都未必打得贏,畢竟姜維和魏軍交手多次,深知魏軍的厲害。
尤其是曹亮打敗了司馬氏之后,魏國的實力并沒有因為內亂而衰減,反而是越戰越強,最近兩次蜀軍的北伐,姜維就領略到了曹亮軍隊的強大戰力。
以前的數次北伐,姜維雖然沒有能夠獲得實質性的勝利,但和雍涼魏軍的較量,也絲毫不落下風,破敵殲敵的小勝卻是不斷的,大部分的時候的撤退,也不過是因為魏軍堅守不戰,蜀軍糧草耗盡的緣故。
而和曹亮軍隊的兩次較量之中,姜維卻是經歷了人生之中兩次少有的大敗,尤其是陳倉之戰,姜維在得到了司馬倫十萬大軍的襄助之后,卻依然是慘敗而歸,兵力損失高達半數,由此可見曹亮的魏軍戰斗力是何等之恐怖。
面對這樣的對手,姜維自己不敢抱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幻想,那怕就是和陸抗的軍隊進行聯手,姜維都得小心翼翼才是。
畢竟蜀國大半的兵力是部署在漢中一線的,那兒才是對魏作戰的主戰場,就算蜀國暫時地不從漢中出兵北伐了,但必要的防御卻是一點兒也不能少的,漢中的安危得失對蜀國來說,是生死攸關的事。
所以這次姜維到永安來,只帶了兩萬人的軍隊,其余駐守永安的,也只有一萬多人了,合計兵力三萬余人,而除了在永安留守一少部分的軍隊之外,姜維已經是傾巢而出了。
但這點兵力和魏國的強大軍力相比,確實有些杯水車薪之感,所以想要和魏軍進行對壘,蜀軍就必須要壓箱底的東西才行。
姜維雖然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但他卻未必能有諸葛亮的才華,尤其是研究發明的領域,姜維完全不具備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的三大發明:元戎弩、木牛流馬和扎馬釘已經成為了絕唱。
不過姜維掌握著這三樣東西的設計圖紙,完全是可以依葫蘆畫瓢,大量地進行仿制。
其實在漢中的時候,為了打造應用進攻和防御端的兩樣武器,姜維曾經從成都調了不少的工匠,在漢中建起了工坊,規模化地生產連弩和扎馬釘。
到了永安之后,姜維又將漢中的那些工匠給調到永安來,在永安新建了新的工坊,繼續生產打造元戎弩和扎馬釘,畢竟這兩樣武器都是蜀軍所急需的,一個應用在進攻端,一個應用于防守端,都屬于一次性的消耗用品,對于提升蜀軍的戰力有著極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