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相爭,這官位究竟該給誰?施績在設定購買者身份的時候,并沒有做任何的限制,不管以前是什么身份,官吏也好,士家也罷,那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出得起價錢,那這個官職就是你的了。
但對于同一官職,多人求購之時,是該奉行先到先得的原則,還是考察購買者身份?看來是該立個規矩了。
“這很簡單嘛,價高者得,誰出價高,這個職位就是誰的!”施績也不墨跡,直接就拍板了。
于是幾個熱門搶手的官職如御史中丞、太仆、光祿勛、少府、中書侍郎等,進入到了拍賣的程序,施績安排專人進行拍賣操作,將有意購買者驗明資產之后,讓他們先交納一定的錢,然后集中到了一起,開了一次拍賣大會。
最終御史中丞賣出了一千八百萬錢的高價,為龍編的一位陳姓商人所得,光祿勛也賣出了一千五百萬錢的高價,為番禺的一位王姓的富商所得,其余幾個官職,也皆以高出底價的價格成交,施績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至于那些只有幾百萬錢的中等職位,更是成為了哄搶的對象,畢竟一口氣能拿得出上千萬錢的富商畢竟是少數,但能拿得出幾百萬錢的商人那就如同是過江之鯽了。
不過這些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官職,到也用不著拍賣,畢竟這樣的官職多得是,你搶了這個,他也可以搶那個,所以大家雖然爭得熱鬧,但卻都可以滿載而至。
施績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圈錢機會,本來朝廷新立,又是流亡朝廷,規模上不可能和以前在建業時的朝廷相提并論,施績和陶基商量著,少弄一些官職,一來沒有那么多的人手,二來也能減輕朝廷的開支壓力。
但現在看來,完全不需要呀,施績不但將以前朝廷的所有官職都羅列了出來,而且還新編排出了一些官職,這樣就可以完全地滿足供應了。
一個官職,也就是一身官服和一顆印信而已,根本就值不了幾個錢,只是施績和陶基事先沒有這樣的準備,現在反倒有些手麻腳亂了,就算是裁縫和刻印信的工匠連夜趕工,都不一定能保證正常的供應。
所以到了后頭,往往只能是讓這些商人先交錢,登記造冊之后,隔個兩三天再來領官服和印信,至于官署地點和職位安排,暫時沒有下文,施績讓這些人回去耐心等待。
畢竟官服和印信可以連夜趕制,但這么多的官員,辦公場所如何安置,司職如何安排,這才是令施績比較頭疼的地方,畢竟上朝的前殿地方就那么多,站上幾十個人就滿了,這么多的官員如果真得都擠到吳興宮之中,恐怕就連個插腳的地方也沒有。
所以,施績讓這些交了錢買了官人回去耐心等候,并告訴他們,大家都是有司職的人,俸祿也會按月足額發放,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