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績當然不會死守番禺城,因為他比誰都清楚,魏軍真正的可怕之處還沒有展現出來呢,如果死守番禺城的話,一旦魏軍圍城,并且動用投石車進行攻擊的話,那么吳軍肯定是守不住的話,非敗不可。
而且會敗得十分凄慘。
番禺的城墻,雖然是州城的規格,但實則連一座普通的郡城都比不了,和武昌江陵那樣的城池,根本就比不了,夯土的城墻,恐怕連魏軍的一輪投石車攻擊都抗不住。
揭陽之戰,展現出來的僅僅只是魏軍野戰能力強悍的這一方面,攻城能力交州人還真是一點也不清楚的,可揭陽之戰已經讓交州人聞風喪膽了,若讓他們見識一下魏軍的攻城手段,估計更得崩潰掉。
施績已經是算是很少有的魏國通了,交州這方面對魏國和魏軍的了解真心不多,所以才會出現戰前盲目樂觀,戰后人心惶惶的局面。
在施績看來,大可不必,固然魏軍的實力比較強盛,戰斗力比較強悍,但他們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如果可以利用郁水入口海這一帶比較復雜的地形地利,吳國至少還是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
于是施績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放棄番禺,在番禺西面的江流分叉處建立番禺新城,將番禺所有的軍民全部遷往新城,利用新城四面環水的地利優勢,來阻擊魏軍的進攻。
當然這時候去建一座新城也是來不及的,所以施績規劃之中的這座“新城”,也只是營盤的模樣,全部搭建帳蓬,立柵欄為城墻,轅門為城門,這樣的“新城”,大概也只需要幾天就可以建起來。
陶基一聽施績的建議,頓時眼前為之一亮,說實話,他也舍不得放棄番禺城,畢竟這在里當了好些年的刺史,陶基早已習慣了在番禺的生活,讓他遷移到更為荒涼偏僻的交趾郡去,陶基也是一萬個不愿意的。
只是形勢逼人,陶基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現在一聽施績有更好的辦法,陶基當然是欣喜不已的,不用遷都就能阻擊魏軍,陶基肯定是樂見其成的。
聽了施績對這個方案的詳細介紹,陶基也是頗為心動,雖然說施績的計劃也是遷出番禺城,但并不像他們計劃著的遷往幾千里之外的交趾郡,而是就在番禺城的對面,新城的位置和舊的番禺城是隔江相望的,從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番禺的城貌。
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離得太遠了,將來魏軍久攻不下撤軍之后,他們還是可以搬回到番禺城的。
陶基贊同了一個方案之后,便立刻予以施行,畢竟拿下了揭陽之后的魏軍,隨時都可能會對番禺發起進攻,而要將番禺所有的軍民以及物資都遷移出城,短時間內是很難完成的,越早行動,成功的機會就越大,而行動越晚,一旦魏軍兵臨城下,那可真就什么都遲了。
為了保證遷移不受影響,陶基還派陶璜和陶浚各率一支兵馬駐守在增城和博羅,對魏軍進行阻擊,至少要在吳軍撤離番禺之后,他們才可以撤離。
番禺城雖然不算太大,但好歹也是有著十余萬人口的,想要在短的時間內將十余萬人全部遷出去,難度之大,確實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