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雞籠山的這一仗,確實是不太好打,在靠近雞籠山腳下的地方,首先是一道被稱之為鬼見愁的深澗,雖然寬度只有十幾丈,但卻是深不見底,扔下一塊石頭去,只聽得咕咚一聲,連個水花也沒有濺起來。
由此可見鬼見愁的澗水之深度了,雖然澗水不寬,但深不見底,魏軍如果采用平填的方式,是根本無法奏效的。
而如果采用強渡的方式,兩岸都是筆直的峭壁,從岸邊的到水面,至少也有好幾丈的距離,就算是魏軍能渡得過去,如何登岸也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更何況,吳軍還在對岸埋伏了不少的弓箭手,一旦魏軍試圖渡澗,他們就會全力放箭,來阻擋魏軍的渡澗。
這個鬼見愁,名字起得還真是恰如其分,鬼都見了發愁,更何況人乎?
最初的時候,文欽到了澗邊,也是為之發愁的,下水容易,上來難,想爬上對岸幾丈高的懸崖,而且上面還駐守著大量的吳軍,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文欽很快就發現了戰機,由于鬼愁澗的寬度只有十幾丈,那么對岸的吳軍就完全地處于魏軍弓弩的射程之內,文欽立刻調來了一千弓箭兵和一千連弩兵,對著對岸進行了壓制性地射擊。
吳軍敵不過魏軍這種瘋狂的箭雨,只能是龜縮到掩體或石頭的后面,再也不敢露出頭來了。
接著文欽便挑選了幾百名會水的魏兵,帶著飛爪和繩索泅渡過澗,他們先從東岸這邊垂吊了下去,然后游過深澗,再向上拋出飛爪,鉤到對岸上,然后順著繩索再爬上去。
這個任務對于普通的士兵來說,簡直就是難如登天,但魏軍之中,卻也不乏這樣身懷絕技的好手,抽調出幾百人既擅長游水又擅長攀巖的好手來,也不算是什么難事。
其實無論是泅渡還是攀巖,對于這些身懷絕技的好手來說,也算不得什么難事,畢竟他們以前游過的河比這個寬,攀過的崖也比這個高。
唯一的不利因素也只有對岸是有著吳軍的防守,他們的弓箭兵可不是擺設,只要他們一旦出手的話,那么不管是泅渡之中的魏軍還是攀巖之中的魏軍,都會成為活靶子,幾乎難逃吳軍的弓箭襲擊。
則受到地形和條件的所限,魏軍有泅渡時和攀崖時,都是很難使用盾牌的,而沒有盾牌的防護,他們想要成功,難如登天。
不過現在魏軍有兩千的弓弩手,用連珠箭雨的方式,將吳軍的弓箭兵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來,倒是給渡澗的魏兵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他們順著繩索垂到了澗水水面,然后跳入到了澗水之中,飛快地游了過去,十幾丈的距離,他們游起來還是十分的輕松的,很快到達了對岸,扔出飛爪,鉤住了對岸崖邊,他們敏捷似猿猴,在沒有任何外力地干擾下,順利地爬上了對岸的懸崖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