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魏軍攻克南鄭城的同時,千里之外的沓中還是一片安寧。
沓中屬于青藏高原向東延伸的部分,這里海撥更高,地勢險峻,雖然和漢中同屬秦嶺的南麓,但漢中那邊已經是春暖花開,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而沓中這邊卻依然還是冰天雪地,春寒料峭,絲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溫暖氣息.
沓中蜀軍兩大屯田基地之一,一處在漢中,另一處就是在沓中。
漢中的屯田基地是諸葛亮時代就建立起來的,蜀道艱難,糧草轉運困難,為了盡可能減少中間的運輸環節,諸葛亮在漢中大舉屯田,一來解決了大軍常年駐扎漢中的糧草所需,二來也可以補足出征所用,此為一舉兩得之計。
雖然諸葛亮已經逝去多年了,但漢中的屯田卻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姜維的斂兵聚谷計劃實施之后,為了配合漢中堅壁清野的政策,屯田也就正式地被撤裁了。
因為姜維要將漢中所有的兵馬和人口都集中到三大要塞之中去,外圍以及漢中平原上幾乎是無兵守御的,如果繼續地在漢中進行屯田的話,那么魏軍突襲漢中之時,這些屯田的莊稼都不一定能來得及收獲,一旦落入到了魏軍的手中,等于是破壞了姜維的計劃。
所以漢中的屯田這幾年就處于荒廢的狀態,而沓中的屯田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去年秋天,還有收獲。
沓中的屯田則是由姜維一手搞出來的,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是以漢中為基地的,所以在漢中搞屯田,自然是最為便利。
而姜維的北伐,則更加地偏遠,幾次都是走狄道臨洮的,如果姜維以漢中為前進基地,那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他才會在陰平郡的沓中建起了前進基地,并效仿諸葛亮,在沓中屯田,囤積糧草,以為駐軍及出征之用。
相比于漢中,沓中更為偏僻遙遠,從蜀中將糧草運住沓中,變得更為地困難。
而陰平的人口比起漢中來,更為地稀少,根本不足以支持姜維的出征用度,所以屯田成為了姜維解決糧草問題的最關鍵因素。
其后司馬倫降蜀,攜兵馬五萬進入到了沓中,這無疑更為地加重了蜀國的糧草負擔,以蜀國的國力,憑空地增加五萬人,根本就是難以消化。
但司馬倫的人馬不能被餓著呀,盡管他們從隴西撤退之時,攜帶了不少的糧草物資,但五萬人馬,那可是五萬多張嘴呀,就算是糧山糧海,只要時間久了,照樣能把它給吃光吃空。
所以想要有效地解決司馬軍的糧草補給問題,唯一的辦法也就是加大屯田的力度。
還好沓中這個地方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只要有人來開荒,就不愁沒有地種。
姜維就安排司馬倫的軍隊全面接管了沓中的防務,也同時接手了沓中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