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鴦率領著三千越騎兵大搖大擺地直撲陽平關而來,半路之上甚至沒有停歇,一口氣地沖到了陽平關下。
文鴦全身披掛,頂盔束甲,白馬銀槍,白袍銀甲,飄飄如雪,英姿颯爽,當先一騎,縱馬直抵陽平關東門外,叫起陣來。
守城的蜀軍立刻是飛報于傅僉,傅僉此刻正在城中忙別的事,一聽魏軍來犯的消息,立刻放下別的事,火速地趕往東門,登上城頭一看,原來是一員小將在城外搦戰。
看旗號,想必此小將便是魏軍越騎將軍文鴦,文鴦雖然年輕,只有二十多歲,但威名早已是天下皆知,越騎營可是魏軍的第一王牌主力,能擔任越騎將軍一職,足以證明文鴦的能力了。
不過看看城下魏軍的陣勢,大約也只有三千騎兵,要知道,越騎營的編制可是一萬五千人,隨缺隨補,時時保持著滿編的狀態,此刻文鴦所率的,應該只是越騎營的前部人馬,先頭部隊。
僅僅三千人,文鴦就敢率兵在城下挑戰,果真是欺蜀軍無人嗎?實在是太猖狂了。
守衛陽平關的蜀軍,那可是整整的兩萬兵馬啊,傅僉還沒有言語,身邊的將領就已經是按捺不住了,紛紛向傅僉請戰,希望出城去會一會文鴦。
傅僉則是冷靜的多,在沒有摸清敵情之前,他是不可能輕易出城的。
傅僉早就聽說過文鴦是一員悍將,曾在司馬軍中殺了一個七進七出,斬敵無數,就連司馬師的眼,都是文鴦給射瞎的,如此驍勇之將,那怕是傅僉親自出戰,也未必會是文鴦的對手。
不過傅僉有堅城險關在手,根本就不屑于和文鴦單挑,在傅僉看來,單挑斗將那不過是蠻夫所為,真正的領軍者,就應當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不僅僅只是只會沖鋒陷陣,有勇無謀。
所以,雖然傅僉也認為文鴦的確算得上一員勇將,和當年蜀國的上將趙子龍有得一拼,但真正的名將,可不光是有勇,而且要有謀才行,文鴦這個黃毛孺子,一看就是一個愣頭青,仗著自己有幾分勇武,居然敢跑來陽平關前撒野,也太把他自己當回事了。
傅僉注意到文鴦所率的人馬只有三千騎,按理說魏軍越騎營有一萬五千人,文鴦身為越騎將軍,又不是前部校尉,為何會只帶三千人就來挑戰?
傅僉腦海之中不禁閃過一個念頭,這會不會是魏軍的一個圈套呢,畢竟按常理而言,魏軍兵力總數是超過蜀國在漢中的駐軍的,攻打陽平關這樣的戰略要地,不能說完全傾注所有的兵馬吧,但至少也應當是集中主力才是,僅僅只派三千人前來,如果不是圈套,那就和送人來送死沒有多大的區別。
越騎營固然是魏軍的王牌主力,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那就是他們只適合在平原地帶戰斗,在山地地形之中,騎兵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至于攻打城池,魏軍騎兵就連攻城的器械都沒有,怎么來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