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云”這名字一聽就沒有威懾力,取個數字代號都比這有殺氣,所以它是貨運飛行器。
沒毛病。
既然是貨運飛行器,那么往太空港上運送貨物也沒毛病。
雖然貨物是幾枚火箭模型,但是太空港要組建人類航天博物館,那么往太空運送運載火箭的模型一樣沒毛病。
想想吧,建設在太空的航天博物館,那意義絕對非凡!
為了固定運載火箭,要把火箭固定在轉輪貨架上,畢竟貨倉是個長條形的,這樣更有利于空間利用,這依然沒毛病……
……個屁啊!
一般來到航空航天展的人都大概了解一些軍事知識,也知道運載火箭的前身是什么,是導彈!
而且就算現在,運載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既然“騰云”能搭載這些運載火箭的模型,那就一樣能搭載造型差不多的導彈,那個“轉輪貨架”就是“轉輪導彈架”,并且大小不同的模型都能固定,一看就是裝了適配器。
聯盟這是表明了“騰云”的戰略價值,別看現在是“騰云”,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變成“火燒云”、“雷暴云”、“輻射云”。
“這就是威懾能力,跟演習和閱兵一樣的道理。”董清晨邊往回走邊感嘆。
“是的,先生,一些網友跟您的觀點一致。”初雪在旁邊應和。
“是啊,之前看地面裝備動態展示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就已經從主戰坦克轉移到小型智能戰車、智能機器人跟重型外骨骼裝甲上了,這就更能說明問題……”
董清晨邊走邊想。
軍事問題始終是人類關注的永恒主題,這沒辦法,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好斗的生物。
而軍事活動的表現形式也在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悄然發生著變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由戰爭形式向威懾形式轉變。
以前的傳統軍事活動都是讓軍事力量、軍事技術等處于秘密狀態,不被對手所知,越保密越好。
然而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軍事活動越來越展現為開放狀態,甚至有時候還主動釋放軍事信號讓外界了解,一些相關的軍事技術也是一樣,巴不得外界知道我很牛批。
這種轉變說明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現在戰爭的發動越來越有節制,運用軍事手段進行威懾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大國跟大國之間。
那些比較混亂的小國家就另說了,甚至戰爭一直都沒停過。
不過它們無傷大雅,這個世界終歸還是大國說了算,就算這些小國家的戰爭能起到關鍵的歷史推動作用,那也是背后有推手,小國家僅僅是變成了代理人而已。
可以預見,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威懾活動可能會成為軍事力量運用的主要形式。
基本就是秀胸肌,你牛批我就比你更牛批,你有的我得有,你沒有的我也得有,不斷的開拓新“戰場”。
就算有戰爭,也絕對不會有什么大型戰爭,頂多就是局部戰爭,還是以城市巷戰為主,一般在野外的話,直接就飽和洗地了。
董清晨相信,以后的大規模戰爭,要打也是跟外星人打,或者等人類自己變成“外星人”的時候。
這些問題看似跟他沒關系,但是實際上也關系到他的發展策略。
是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自保上,之后再考慮太空的問題?
還是建立少量但尖端的戰斗力量,然后大舉發展太空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