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先生,是太清的三尸之一……李奉寧心中一驚,深深看了眼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方先生元神。
元神散發著灰黑色的煙氣,變得虛幻不定。
李奉寧繼續消化著方先生的記憶。
方先生成形后,方才擁有意識。
他知道,他是太清的分出來的第一尸,是太清成圣前的數種執念的結合,所以他只有太清一部分的記憶,一部分的法力。
當他成形后,他發現自己所處的天地與自己記憶中太清所處的天地大不相同。
天地間的靈氣,似乎稀薄了許多。
而且,他發現,三清不再存在于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人,則雕刻了三清的道像,將其供奉著。
無論這個世界的人們如何懇求三清,三清都不會降下一絲神跡,在他的記憶中,這與三清之前的作為大不相同。
他不知道,是三清無法再顧及這個世界,還是因為三清斬卻三尸后,再無任何執念,對一切都不聞不問了。
因為他是太清數種執念的結合,初涉人間時,他還不甚適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補全了自己的其他性格,將這數種執念壓下去了,心性漸趨正常。
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伙修士。
這伙修士雖然道行與他相差甚多,但卻有著極為厲害的法寶。
他認出了其中兩個法寶,是太清曾經煉出來的風火蒲團和金剛琢。
他不知道為何太清離開了這方世界,會把法寶留下。
他問了那些修士,那些修士也說這是他們門派傳下的,他們也不知道。
他把他們殺了,然后獲得了風火蒲團和金剛琢。
……
初到人間時,他除了看到了太清的信仰之外,還看到了另一種信仰。
他驚奇的發現,似乎尊崇這個信仰之人比尊崇三清一脈的更多,這個信仰,被旁人稱之為“佛”,這個信仰的極度尊崇者,被稱為僧人。
說來奇怪,“佛”這個理念,他的記憶中也有,他的記憶,也即是太清的一部分記憶。
當時,他覺得并非巧合,有心之下,便發現了有的僧人有著道行,會法術,一些法術,他也頗為熟稔。
由此,他感到奇怪,一經了解,他才知道在太清還影響這方世界的時日,曾在這個世界降下了一個分身。
這個分身在西行之時,將“佛”的理念和法術教給了西方的一個修行者。
這個修行者,名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得了太清分身“佛”的理念和法術,再憑著自己的理念和法術,游歷世間,一朝頓悟,創下“大乘佛教”。
當時的他,心想太清能夠斬尸成圣,他經過修行后,應該也可,只可惜他只有太清的一部分記憶。
于是,他生出了一見釋迦牟尼的念頭,想從釋迦牟尼的口中得到當初太清分身與他具體說了什么,或許其中便有一些成圣之道。
他聽那些僧人說,釋迦牟尼在西方靈山。
……
當他到靈山時,卻發現釋迦牟尼一眾諸佛,也與三清一般,離開了這方世界。
而占據靈山的,則是那些佛的執念。
他們三清一脈,叫“斬三尸”,而佛門,則叫“破執”。
這些執念與他一般,被分出來一段時間后,便即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