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身后跟著一個小童,十三四歲的年紀,肩上挑著一個擔子,一頭是書桌和木椅,一頭是一個方形的箱子。
下了拱橋,小童將擔子放下,在橋頭邊的一處空地上擺起了攤子,從箱子里取出幾本書,以及筆墨紙硯等物,依次擺放在桌子上。
這個老人與小童,似是以賣書寫字為生。很長時間里,無人光顧老人的生意。
莫守拙正看著在河邊花叢之中快樂玩耍的有嬌,陶醉于這人景合一的美色之中。
“本是陌路之人,何故心中生怨?”坐在椅子上讀書的老人突然悠悠地說了一句,眼睛卻依然盯著手中的書,并未看任何人。
莫守拙驀然回頭,此地除了他與有嬌及這一老一小,再無他人,老人的這一番話,是說給他聽,還是讀了書上的一句話,有感而發?
猜測應該與自己無關,莫守拙不理,扭過頭繼續看著有嬌。
“唉!”老人輕嘆了一聲,“此景雖然美好,卻難留得長久。若是少動一些心思,倒可省卻許多煩惱事。”
莫守拙聞聽,轉身走向老人。他已經斷定,老人的話,定然是說給他聽。
只是想不明白,老人為何能看透他的內心所想?
莫守拙來到老人面前,在老人對面的一張木椅上坐下,看著他,“你在跟我說話嗎?”
老人抬頭,目露精光,微微一笑,“你看此地還有他人嗎?”
“你為何能看出我的心思?”莫守拙問道,心生警覺。
“這需要理由嗎?”
莫守拙想了一下,“的確不需要理由。既然是說給我聽,我倒想問問,‘本是陌路之人,何故心中生怨’是什么意思。‘此景雖然美好,卻難留得長久’又是什么意思?”莫守拙問道。
“不過是幾句話而已,何必刨根問底?”老人淡淡地說到,說完,伸指翻過一頁,接著看下去。
“雖是幾句話,卻內藏玄機。”莫守拙說道。
莫守拙盯住了一句話,便是“本是陌路之人”,嬴氏部落王庭的人都知道,有嬌是她的侍女,二人在一起已經生活了十二年,這個老人為何卻要說出“本是陌路之人?”
雖然并非同根,但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兩個人,絕不能算是陌路人。
除非,這個老人知道自己是從幾千年后的那個世界里穿越過來的,此時的莫守拙并不是原來的莫守拙。
只有這樣,他與有嬌才能稱得上是陌路人。
但這不可能。
他自信把自己隱藏地很好,從未露出過明顯的破綻。
整個大周王朝,包括嬴氏部落在內,無人知道他的內情,也從來沒有人懷疑過他的身份。
就連平常一直與他一起親密無間的有嬌,以及王上嬴開,副侍衛長杜欒及午子等一眾侍衛都看不出蹊蹺。
難道這個老人知道?
如果知道,從何而知?
如果不知道,卻為何能說出這樣的話?
莫守拙盯著老人,他雖然把自己打扮地與尋常人一般無二,但他的眼神,卻是深不可測,能擁有如此眼神的人,絕不簡單。
莫守拙的警備之心瞬間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