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敵匪已盡數剿滅。
有人給黑衣人補了一刀,翻過來扯下面罩。
吳蔚臉色莫測,他小時候見過他,在八皇子身邊。
前周國到了末代,君主殘暴,民不聊生,時逢大旱,賦稅反而加了兩成。
大家都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各地起義軍層出不窮。
吳家當時是一個小富家族。
吳蔚的曾祖父跟開國吳王是同族好兄弟,兩個人一起打江山,肝膽相照。
當時對于他們兩個來說,誰坐江山都無所謂。
只是吳蔚的曾祖父更喜歡行軍打仗,開國吳高祖善謀略,仁德睿智,兩個人商議后吳高祖稱王。
吳蔚的曾祖父稱大將軍,封定國公,作為超一品官銜,世代相傳。
吳高祖的本意是與好兄弟分享大好河山,我文你武。
但這只是先人們的美好愿望。
事實上,到吳蔚的父親時,定國公府仍然尊貴,但前吳王已經有削權的意思了。
此時吳蔚的曾祖父和高祖都已仙去。
一個國家的實權就那么多,從吳高祖到前吳王三代,每個皇帝都有自己更親近的兒子,想給兒子,就要拿外人的權力。
吳蔚的父親也是將才,卻不算驚艷絕倫,為了定國公府的榮耀,在戰場拼掉了性命。
如果不是吳蔚,定國公府如今是什么處境還未可知。
當年邊防戰急,兩次勝仗后,只不過一次小小的敗績,前吳王就迫不及待派了當時的八皇子前去監軍。
沒人知道一個監軍為什么上前線,一個軍中兩個將領是大忌,那年冬天那場戰役吳軍大敗,吳蔚的父親喪了命。
八皇子把戰敗的全部責任推到吳蔚的父親頭上,前吳王順勢把大軍的虎符和自己的暗衛令牌都給了八皇子。
虎符號令大軍一雪前恥,暗衛保護八皇子。
定國公府有組訓,永世忠誠,不反皇室。
即使軍中將領多有怨言,虎符還是交到了八皇子手上,畢竟定國公府只剩一個八歲的孩子了。
雖然用暗衛在戰場上保護一個人就是個笑話,但八皇子要了,前吳王給了。
那時吳國已有太子,就是當今吳王。
前吳王年輕時也算是明君,只是人年齡大了就糊涂心軟,看著寵妃生的小兒子八皇子,也是聰明乖巧……但江山只能給一個兒子,怎么辦呢?
他想的很天真,江山給一直沒什么過錯的太子,軍權給八皇子。
兩兄弟共享江山,高祖和初代定國公不就這么相安無事嗎?
卻沒想到,這樣對于太子是多么大的威脅。
八皇子拿到虎符,他倒是紙上談兵學了些兵法,卻是接連敗仗,不僅沒打退倭寇,反而連失三城。
太后終于忍不住了,狠狠的罵了前吳王,直言江山會敗在他手里。
前吳王終于沉痛的清醒,小兒子不是將才,臨危受命給吳蔚父親的副將,戰場的情況才慢慢好轉。
副將是吳蔚父親的親衛出身,忠心耿耿,到吳蔚學成再回到軍中,把虎符完璧歸趙。
前吳王給小兒子暗衛的令牌本來是為了保護他的安全,卻讓他生出了不該有的心思。
三年前前吳王急病駕崩,甚至沒來得及收回令牌。
太子該正常繼位,尷尬的是沒有帝王暗衛,八皇子拒不歸還,還捏造了傳位八皇子的詔書。
太后和帝師識出是偽造后,八皇子意圖逼宮,長公主早有防備,府兵護著太子和太后一眾人,撐到了吳蔚來援。
八皇子被暗衛救走,為了絕對的安全,暗衛首領只聽令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