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如故·
明知結局終究是悲,卻仍然看了結局,深夜哭到崩潰。一覺醒來,眼角滿是淚水,大抵是入戲太深,共情太甚,情難自已,。
現世的周生辰不再擁有前世小南辰王所擁有的記憶,不忍將這一世受盡苦難、飽受愛離別之痛的周生辰放在過去來回憶。他的豐功偉績應當被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而不是最后被誣陷謀反,將他一生風華,盡在寥寥數語中,深埋于世。
作為一個書迷,必須說這部劇真的值得被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愛。
他是那個肆意灑脫的小南辰王啊,“醉臥白骨灘,放意且狂歌,一匹馬,一壺酒,世上如王有幾人?”他是一生光風霽月的君子,可做了君王爾虞我詐中再難做君子。他只愿國土之上再無百里硝煙,愿百姓安居樂業,人間炊煙不斷,千里綿延。江山易主常有,而英雄千古。
其實,以悲劇收尾是作者給予周生辰與時宜最好的結局。如果小南辰王沒有受剔骨之刑而死,時宜也沒有從城樓一躍而下為他殉情,在當時的宗教禮法之下,他們也只能一生遙望于中州與西州間,哪怕得以再見,縱然相思入骨,也只能互道安好與否,然相視一笑,再無其他。反而像現在這樣,他死前托人帶給她的那血書手帕已表明心跡“辰此一生,不負天下,唯負十一”,而時宜也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的回應,此生他們之間無法言明的洶涌愛意終是有了歸宿與回響。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所有故事的開頭有多美好,當一切物是人非的時候就會有多感傷。周生辰自少時便南征北戰,雖為王,但他是孤獨的。明知軍師是皇兄派來監視他的,可他仍愿意信任他,視他為父為兄。因為他曾淋過雨,所以更愿意為別人撐傘,他收留了十個孤兒只為給他們一個家。幸好,時宜出現了,她是懂他的,懂他的抱負,懂他心懷大義,懂他所有的委屈與隱忍。每逢大捷回到西州,他都知道南辰王府中還有人在等他回家,有人問他粥可溫。自此,他不再孤獨。
周生辰對時宜的愛是深沉的,也是克制的。他為治時宜的啞癥遍尋名醫,怕勾起她的傷心往事,獨自一人去面見眾多醫者,還“偷學”了一身的醫術。雨夜避雨,他陪她下了一夜的棋,畫了一個又一個棋盤,為她開了半扇門,只為保護時宜的清白與名聲。她愛茶,他便為他尋來世間所有的名茶。他答應她,每年生辰之時都會送她王軍的捷報,從此以后,王軍只有捷報。除夕夜,她堅信他會回來,他知道她定會等他,所以獨自一人快馬加鞭回到她身邊。十一離開西州前,他抗了太后的懿旨拒收她為“義女”,不顧坊間傳聞帶她騎馬看遍西州城,以及在宮殿里寫下時宜的名字時,上了鎖便是無人知道的秘密了,愛她,是無法言明的秘密。他也曾對她說:“我不是英雄,我也有私心,我也有自己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周生辰的溫柔藏在骨子里,藏在細節里。時宜問周生辰“相愛之人若不能相守該如何”,周生辰回道:一切的選擇,都是值得的。他與時宜之間不僅僅有愛情,他的心中有家國大義,而他的十一是懂他的。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坐擁七十萬王軍的小南辰王一生驍勇善戰,戰無不勝,王軍從無敗績,正是這樣一位心懷天下蒼生、發誓終身不娶一心為國的王將,最終不是戰死沙場,而是中了奸人的詭計背上了反叛的污名,他守護了一生的北陳,留給他的只是史書上的罵名。后史記載:周生辰,小南辰王。一生殺伐不絕,赤膽忠心,卻在盛年時,被功名所累,漸起謀反之心。幸有清河崔氏識破奸計,王被俘,儲君恨之入骨,賜剔骨之刑。
這部劇有太多的巧思和伏筆,當你細細回想和體會時,每一處留白都另有深意。在南蕭與桓愈分別時,時宜說的“有緣再見”,而結局她放棄逃往南蕭,決意選擇赴死,此生也再無緣相見。周生辰與時宜約定的來年開春帶她去雁門關,可是最后周生辰和漼時宜都死在了這個冬天。
剔骨之刑,刑罰整整三個時辰,卻無一聲哀嚎,但時宜與他感同身受,痛苦不堪。幸好,下一世的周生辰忘掉了這一切,若記得這剔骨之痛,該多殘忍啊...周生辰,下一世多愛自己一些好不好?自私一點也沒關系。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千載荒涼,白骨成沙。獨有時宜,唯我所求。
“我想,我應該是用一身美人骨,換了你的傾國傾城,換了你能記得我,換了你能開口,叫我的名字”。還好,你們還有來生。
再見,周生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