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明朝杰出的軍事家,一生大小二百余戰,未嘗一敗。先于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護佑了沿海人民不受外族侵犯。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十余年,保衛了大明北疆的安全。
其一生事跡稱得上我華夏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際,不僅寫成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還有《止止堂集》等詩文篇章。
其詩格律頗壯、近燕趙之音。筆法娟秀,豪勁端重,不減晉、宋諸賢氣格。更是在這個時代享有“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的贊譽。
可見戚繼光不僅武功卓著,還是個學霸。而咱們凡哥的父親張居正同樣是個學霸,兩人年紀相仿,又都是學霸,自然有成為知己至交的可能。
大明朝堂以文御武,戚繼光在給張居正書信中屢屢諂媚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但是在張居正眼中一直把他當做知己至交對待。
在原身張簡修記憶里,某次去青樓喝酒晚歸,已是深夜子時,在家門前遇到戚繼光的信使。
自家門房護衛居然未阻攔便放其進去,一般這個時候哪怕是當朝勛貴重臣前來門房護衛一律會擋在門外,告知莫要打擾首輔休息,第二天請早。
當時得知來人居然是一名武將的信使,原身表情頗為不屑,門房護衛倒是心有余悸提醒道:“這戚繼光雖是武將,但卻在老爺心目中分量極重,小的曾經怠慢過一次,吃了老爺好一頓掛落,至此再也不敢攔這戚參將的信使。”
這件事在原身記憶里頗為深刻,無他整個大明朝堂官員能得到這般待遇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內司禮監掌印馮寶,不僅位高權重還是自家老爹在內廷的鐵桿盟友。
另外一個就是這薊鎮參將戚繼光,但是與馮寶在朝堂地位相比,簡直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這也是原身記憶深刻的原因。
后來楊凡與戚繼光一起共事,私下里一直稱呼戚繼光為叔父,以凡哥當時之地位,皇帝都可以隨便懟,大可不必對戚繼光用尊稱。
哪怕戚繼光屢次謙卑相拒,凡哥依然如此稱呼,之所以這般做。一方面自家老爹張居正確實將戚繼光當做只交好友,另一方面完全是一個現代靈魂對民族英雄的尊崇。
與戚繼光共事期間,楊凡在戚繼光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果然戚繼光能成為民族英雄不是偶然的,其身上必然有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戚繼光的閃光點就不在此詳述,以后在楊凡與戚繼光一起攻占日本時自會提到。
戚繼光接到圣旨時,當日便率領戚家軍三千七百八十五人啟程,戚家軍這個編制一直到它與清軍戰敗而滅時人數一直未有變過,究其原因大明朝堂統治者對武將的防范。
當然凡哥這只蝴蝶飛來,戚家軍的編制自然會擴編,而且要十倍百倍的擴,不然世界那么大,沒有足夠的兵馬怎么能站得住腳。
戚繼光率領戚家達到京城比楊凡率領神朝軍早到一個星期,萬歷皇帝親自率領朝堂上下在安定門迎接戚繼光。這可把戚繼光激動壞了,自土木堡之變后,大明朝還沒有哪個武將有這般待遇。
萬歷皇帝之所以這般做,完全是套路收買人心。這套貌似還非常好使,五十多歲的戚繼光立馬跪在十幾歲萬歷面前熱淚盈眶,表現出一副誓死效忠,肝腦涂地的樣子。
戚繼光之所以這般,完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戚繼光雖是武將,但是熟讀經典。而且還能在對經典著作的品讀和思考中,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獻的主旨與要義,博大與精深。